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纠正小学生作业拖拉的案例

(2011-03-18 12:38:15)
标签:

杂谈

微软雅黑

宋体

坏习惯

学习习惯

分类: 拖拉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纠正坏习惯用减法。

 

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需要21天,关键在头3天。

 

习惯养成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

 

 

   案例:梓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的时候给梓豪补课,发现梓豪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可是梓豪每写几个字必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分析: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为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家长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根据这一策略,我们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5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5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进。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3次、2……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方案:
   1. 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2.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应用区别强化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标准
   运用区别强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如果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必须完全消除,例如骂人,那么就采用零次区别强化。
   2. 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梓豪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梓豪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3. 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区别强化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