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在郭里口找寻大舅的纪念碑未果,我们又来到了赵北口镇的赵庄子。原来这就是当年姥爷所参加的白洋淀雁翎队打鬼子小火轮的地方。也是电影《小兵张嘎》拍摄地。
在赵庄子的村史馆里,第一次得知姥爷的祖上是在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的洪洞县由一个妇人带领三个赵姓的儿子分别在天津的赵庄子、保定新镇的赵庄子和安新白洋淀的赵庄子落户定居,赵庄子赵姓的子民是其中的一支。
为了看看当年雁翎队打鬼子的地方,我们特地雇了一条游船前往。
白洋淀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九龙河下稍,里面容纳90多个大小不同的湖泊,3700多个沟壕,36个岛村,12万亩芦苇。一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如今的白洋淀,早已经开发成著名的旅游景区。一路上,游船如织,更有高速的快艇激起层层波浪,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船舷。大约半个多小时水路,便来到了雁翎队打鬼子包运船(小火轮)的旧址。
我姥爷自小习武,会拳脚,还能唱几声河北梆子。打鬼子的那天,他们隐藏在芦苇深处,打雁用的抬杆枪就置放在船头,雁翎队员都头顶荷叶,口含芦管潜伏在水里。敌人的运输船上架设着轻重机枪,飘扬着膏药旗,耀武扬威地驶经此处。但听得一声枪响,随即十几条船立刻从芦苇荡窜出,对准鬼子船密集开火。通、通、通,大抬杆喷射着复仇的火焰,鬼子来不及反应,大都被打得血肉模糊。几分钟就解决了战斗。这段故事载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册,安新县还专门建立了“雁翎队纪念馆”。为此,我翻阅了很多有关雁翎队的资料,我不敢认定我的姥爷参加了那场战斗。因为雁翎队是在1939年成立,大舅牺牲后,我姥爷被迫于1941年底背井离乡去了关东。
斯人已去,作为后人,我今天将老爷的照片贴上,以示纪念他是名副其实的雁翎队员,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P1
感谢您光临胜利歌声V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