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2015-06-29 05:47:05)
标签:

旅游

摄影

诗歌

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P1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  游云冈石窟,最重要的是看各个时期的经典造像。按着参观顺序,从东到西。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3  第1窟-第2窟,位于石窟群的最东端,属于北魏中期造像。这两个洞窟外有共用前庭,同为方形平面洞窟窟室中央各有四面雕刻的方形塔柱,周围壁面的造像布局及雕刻内容也大致相同,这两窟被称为双窟。双窟在其他石窟中比较少见,云冈石窟中却例外。这是因为,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年幼执政其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所以人们称其二人为“二皇”或“二圣”,作为皇家主持修建的云冈石窟,这时期出现的大型双窟,其实就是当时皇权的象征。云冈石窟共有4组这样的双窟,第1窟—第2窟,第5窟—第6窟,第7窟—第8窟,第9窟—第10窟。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4   由于常年裸露,日晒雨淋,有些造像已经严重风化,面貌模糊,难以辨认。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5  石崖上镌刻的文字亦难于辨认。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6  皇家石窟为何选建在云冈,是因为这里既是北魏的都城,又是胡汉间的重要通道。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7  石窟寺前原来是古代修建的国道。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8  此路可以连接东北、西北、西南,与著名的金牛道相接,这是当时留下的车辙印。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9  第九到第十五窟,窟内没有灯光又不准照相,只好拍个外景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0  半山石壁上的小洞窟,大部分都已年久失修,导游讲没有多少看点。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1  由东到西,石窟前原来的道路改建了一条狭长的广场比过去平坦而宽阔,很适合游客们拍照留念。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2 北山上有一座寺院,不知何名,没有时间去。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3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之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可惜拍摄未能如愿。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4   第六窟,主佛是释迦牟尼佛。特点是中心塔柱式结构。
窟中造像保存完好。窟周围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5
   第九窟,北壁端座一尊主佛,释迦牟尼彩绘雕像。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6  第10窟,供奉一尊
交脚彩色释迦摩尼石刻造像,用色淡雅,自然舒怡,是我见到的最美的佛。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7  这几个上下对开的石窟都是采取用上面透光的办法解决窟内光照问题。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8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统称之为“昙曜五窟”。十六窟立面呈半椭圆形。主像为释迦牟尼立身像,高13.5米,站在莲花座上。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19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P20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1  第十九窟窟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尊8米的坐像。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2  第二十窟,窟前原有的石门口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2  雕刻非常精美,栩栩如生,这是面部特写,尤其是那传神的眼睛。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3  这是大佛全貌,前面立有“云岗鼎”,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常年不断。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4   游到这里,小导游说,云冈石窟该要看的石窟已看完,现在可以自由参观拍照了。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5   凤凰电视台原著名主持人余秋里先生的题词。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5 云冈石窟从文成帝和平年间,即公元460年—465年开凿,于孝文帝五年即公元494年工程结束,
历经30余年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P26   云冈石窟作为一个宏大的佛像雕刻群,不仅突出反应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工艺特点,而且还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如犍陀罗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而云冈石窟也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因此云冈石窟在当时的时代具有典型的佛教内涵和突出的艺术价值,符合文化遗产中的真实性要求。另外,云冈石窟作为一个整体的造像群,不仅突出地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各方面风貌,而且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什么破坏,完整地体现了其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云冈石窟作为一个整体的佛教造像群,完整地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状况,具有一种文化上完整性,因此符合文化遗产中的完整性要求。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佛教文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为唐代的政治和佛教文化的复兴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同云冈石窟重游记之二
   (有关资料来源于网络)


      谢谢您光临快乐的关山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