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这天的上午,雨点纷纷扬扬,漫天起舞。沾湿了我的衣裙,薄薄的寒意迫人。
我顺着拥挤的人群,涌向故宫、天安门广场。短短的一公里多的路,走了大半个小时。
不知道为什么,故宫、天安门,都去过好几次,还是这样的心心念念。
来了,不到此一走,心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似的。
下午,雨后放晴,蔚蓝的天空明净无尘。温暖的阳光多了几许柔情,心情也开始明媚。
一个人的行走,自由中添了几分洒脱。不受任何的束缚。
从早到晚,行走在路上,赏不一样的风景,看不同的人。
由南堂出来的时候,斜阳夕照,多了几分清凉。
路边那一棵棵没有生气的杏树,与秋同愁。
在去法源寺的路上,我顺口问了出租车上的司机:“北京钓鱼台的银杏叶黄了没有?”
司机指了指路边的那些树,说:“你看,这些树叶黄了没有?这就是银杏树。”
我看了看路边的银杏树,得到了答案。
司机喜欢侃侃而谈些关于政治方面的话题,而我,只能成为一名忠实的听众。
节假日的京城,抹去了“堵城”的不雅之称。
只要不“堵”,我总喜欢搭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
南堂到法源寺,无论是公交车或地铁,都很方便,只是步行的时间久一点。
那一扇古朴的大门紧闭,我欲黯然离开之时,偶见两位僧侣闲谈着从另一扇小门走出。
守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僧人,他没有将我拒之门外,还免收门票。
寺内就那么几个香客,样子看起来很虔诚,心无杂念地忙着上香,跪拜。
一缕缕清烟在头上缭绕,久久不愿散去。
我入过数不清的寺庙,有众所周知的、亦有默默无闻的。
我进寺庙的目与那些香客不同,因为我不是香客。
最后的一缕夕阳残照,无力地洒落在这座千年寺庙的每个角落。
寺内宁谧清幽,与我迎面而过的,都是住在里面的僧人。
有时,与他们一个浅笑、一句善意的问候,在这个冷冷的秋天里,陪感温暖。
别后,继续独自悠游,他们继续轻言细语。
寺内古树参天,茂密的叶子遮掩了最后一襟晚照。
古树,见证了古寺千年风桑。古寺见证了历史的残酷。
朝代的更轶,岁月的无情。寺庙几经易名,几经被毁,又几经重修, 才有现今的这个规模、这个名字。
法原寺的始建者,是一代帝皇李世民,他建此寺是为了哀悼与纪念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
只是,寺庙没完工,李世民便驾崩。直至武则天当帝时,法源寺才建成。
法源寺能有今天的这个规模与地位,多少得感谢武周、明、清帝的厚爱。
我来法源寺,并不因为李敖那本获得诺贝尔提名的《北京法源寺》一书,慕名而来。
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古寺悠悠,越过千年风雨千年岁月。
今天的古寺,在佛教律宗中有着其重要的地位。今天的古寺,亦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
法源寺名字的由来,得益于康雍正帝的厚赐。
寺内的大雄宝殿,至今依然保存着乾隆皇帝亲自御书的“ 法海真源”的匾额。
有时候,回眸一段早已落入尘埃的历史,特别是大宋靖康之耻的这段刺痛人心的历史,
总令人徒然感慨万端,蓦添一抹清愁。
历史就是这样的冷漠无情,充满着风腥血雨。历史就历史,任何人都无法去改写。
我喜欢品读历史,喜欢在历史的长河中去遥想,去感怀、去追思。
古刹有着千多年的历史,让人会情不自禁地追古抚今,怀古幽思。
靖康之耻,大宋两帝被金兵俘虏,上演了一段最屈辱的历史,北宋随之灭亡。
两位大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押北上,成了亡国沦囚,其中宋钦宗曾被囚禁于法源寺内。
宋钦宗既是北宋第九代皇帝,亦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其昏如父。
他忠奸不分,只想一味对金兵求和,最后却招致国破家亡,
被俘后的宋钦宗,被金国封为“重昏候”,意思是与他被金人封为“昏德公”的父亲宋徽宗,
加在一块是一昏再昏。
又是一片叶子轻盈而下,在我跟前飘过,落地无声。
地面上洒满浅黄的叶子,触目使人平添几缕清愁与怜惜。
一位寺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那些叶子是紫丁香树落下的叶子,若是四月来,正是丁香花开的季节。
我错过在最美的季节里,来法原寺赏紫丁香花的美丽。
亦不知道,来年,能否在暖春花开的季节里,故地重游,一睹紫丁香花的芳容。
法音清流,花香缭绕,在丁香花开的季节里,古刹景色必是最令人沉醉。
还有两棵海棠,闻说是乾隆皇帝曾亲自栽下,两百多年后,仍好花常开。
古刹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无不染着历史沧桑的痕迹。
她在古朴中透出的宁和与幽雅,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纯净与安祥。

法源寺座落于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前街7号,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刹。
现存的法源寺为清代古建造物,最初由唐太宗李世民创建,唐时取名悯忠寺。
寺座北朝南,基本保持了早期寺庙建筑的格局。
主要建筑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等、藏经阁等。
法源寺全年开放,每天开放的时间是08:30至15:30分,虽购票入内。
其余时间是僧侣自修的时间,原则上不接待外客。

彼此相视一笑后,他们就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以下摘自一法师的语录:
(一)心住于一境: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能集中精神、一心不乱,
往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二)何谓修行: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
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三)做个智信者: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四)什么最美?什么最乐?:师言:“宁静是美,安定最乐。”
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
(五)心如明月: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六)心如明镜: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七)点燃心灯: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
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八)心无挂碍: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
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往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以下文字摘自法源寺:《学习放下》
施予我们的所有
是与人结缘的最佳方式
透过布施
我们的友谊会更加紧密
更重要的是
无贪的培养会
成为解脱的强大力量
便我们受缚 而
不得自在的是
自己内心的贪爱执着
我们在修习布施之际
同时也是在学习放下
放下
一切我们
对事物的成见与期盼
放下
对自己
根深蒂固的
观念的执着
放下
对一切事物的
观念、成见和想法
如此一来
“法”
自然会显现
(曲子:青灯素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