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的遗址。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20位帝王盘庚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将都城由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历经8代12王,建都255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来灭商,这里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殷墟代表着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半数以上中国知名考古学家曾在殷墟工作,一部殷墟发掘史,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
(详细资料,网络搜索,流云在此不作多介绍。本文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殷墟妇好墓,位于殷墟宫殿遗址西南,1976被发掘。是殷墟唯一的一座从未被盗掘过的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将军,有关于妇好的生卒年代和死因,各种资料中都语焉不详。有一种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48年,但是死因不明。
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有1928件,其中青铜器460多件,玉器750件,另有贝币6800多牧。妇好墓所出玉质礼器比较齐全,计有琮、圭、璧、环、璜、戈、矛、钺和大刀等,这与妇好尊贵的等级地位有关。
上图为中国第一位妇好将军的汉白玉雕像,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
文中妇好墓中的随葬品,摄于妇好墓及国家博物馆两地。其随葬品更多的已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而墓中所展示的随葬品,大多都是复制品,真品堪少。

安阳的早晨,雾霾浓罩,寒意迫人。我早餐也顾不上吃,由市区乘出租车前往殷墟,车费也就仅10元。路面积满了一层厚厚的冰,车速很慢。对于这样恶劣的天气,整天在外活动,着实让人难受。
由于时间尚早,景区大门紧锁。独自在门外徘徊,不敢让自己停下来,抵御不了这寒冷的天气。在这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在冰雪地上游走,倒也自娱自乐一会。

殷墟王陵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王陵,亦是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更是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葬所在地。

通往妇好墓的小径,四周白茫茫一片,静谧详和。参观殷墟,建议请一位景区内的讲解员,他们会热情的为你作一个详细的讲解,让自己不枉此行。讲解费用80元,时间约一个半小时,然后可自由参观。

妇好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1976年发掘的一座殷代帝王室墓。墓圹为竖井型,随葬器物分7层埋入,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和陶瓷器等,共计1900多件。另有货贝6880多件。根据墓中所出的铜器铭文和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主应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妇好号辛,死于武丁时期。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国、礼制和铜器断代以及古代科技等问题,都有重要的价值。

武器:大型虎纹钺,是妇好生前曾用过的武器之一。铜钺在商代也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摄于妇好墓)

酒器:司母辛铜觥(gong),妇好的酒量也非常了得的。 摄自妇好墓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为盛酒器,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铜觥、圈足觥、方觥等。

酒器:龙头提梁卣(摄自妇好墓)

商王武丁时期:“亚启”青铜钺。此器内部铸有铭文“亚启”。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尊

商王武丁时期:嵌绿松石青铜戈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钩兵,是用于钩杀的兵器。其长度根据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谓“攻国之兵令人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商王武丁时期:“妇好”青铜鸮尊,此器内壁铸铭文“妇好”。
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
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鋬下饰展翅飞翔的鸮纹。纹饰如此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
妇好墓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和手法上,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主纹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阴线的刻纹相辅,令整个器物的纹样主次分明、色调层次变化明显。鸮尊无疑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代表,非凡的铸造工艺,超绝的设计思维使其具有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商王武丁时期:“后母辛”青铜觥,商后期的盛酒器。此器内底中部与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觥、圈足觥、方觥等。
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有一对卷角,“臣”字状目,前两足为兽类奇蹄,长于后足,后两足状如鸟爪,有四趾,尾部作兽首鋬。器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一龙,身尾较长。前胸两侧与腹前端两侧各饰一夔龙,夔首向下,身尾上竖。前足外侧饰夔龙纹,腹后端饰有并拢的双翅与下垂的短尾,后足饰羽翎纹,两者应为一整体,以示禽属。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商王武丁时期:“妇好”青铜偶方彝。青铜偶方彝是古代盛酒器的一种,身作方形,腹有直、有曲,屋顶形盖,盖上有钮。
此器由器身与器盖两部分组成,器盖呈四阿式屋顶状,合盖之后,器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形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此器内底中部铸铭文“妇好”。(摄于国家博物馆)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爵,出土于1976年。
是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最早的青铜礼器。青铜爵是古代饮酒器,兼可温酒,同时,爵作为饮酒器的总称,涵盖了爵、斝、觚、觯、角等,作为专名,即指饮酒器或温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青铜爵这种独特奇巧的式样是中国所独有的,没有任何一种酒器能象青铜爵那样深入人心,它成了中国所有古酒具中的形象大使。
酒器:1式镂空觚(gu)。(摄于国家博物馆)
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妇好墓出土如此众多的酒器,足见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镜,此镜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之一。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禾(同音字,呵呵,打不出此字)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瓿

商王武丁时期:青铜盂

商王武丁时期:妇好玉簋 。玉器中的尊彝,从来都是奇珍,这件青玉簋便是殷墟最杰出的遗宝之一。
玉料呈碧绿色,玉质莹润,洁净无瑕。平沿方唇,圆腹微鼓,圜底圈足。口沿下饰两周凸弦纹,腹部均匀,分布四条扉棱,其间饰勾连曲线纹三层,圈足饰变形云纹兼目纹,上下夹以弦纹。主纹采用双线勾彻手法,舒展醒目。
整个玉簋造型以当时的青铜器为样本,形体较大,雕琢精致,造型典雅、庄重,气度不凡,为商代玉器中所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大量出土,说明玉器在商代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玉不离身”的最早例证

商王武丁时期:鱼形玉刻刀。
鱼形玉刻刀是用白色软玉制成,玉质佳,应是和田玉。刀把为形象生动的壁虎身体,尾部化为两面磨锋的斜刀。

商王武丁时期:玉虎、玉马(玉马图片不上传)。虎匍匐状,伏耳,下颌抵地,四肢粗壮,尾硕大几乎与身等宽。
虎号称百兽之君,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被人神化。仰韶文化墓地内发现了用蚌堆砌的龙、虎造型,说明虎和龙一样成为人们崇拜的神兽。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八件玉虎,造型工艺繁简不一,但都刻意表现虎的威猛。殷墟大型虎纹石磬,风格与此虎颇接近,侧卧,头部硕大,张口露齿,上下尖齿很长,头顶还有一个角状的装饰,威猛之气赫然而生。
商王武丁时期:“司辛”石牛。
石牛用白色大理石圆雕,牛呈跪卧状,下额阴刻“司辛”二字。妇好墓出土有铭器物中仅此一件铭为“司辛”,“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司辛”铭文的石牛可能是同辈人送的。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刻工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此器物的主人可能是商王武丁,武丁送此器物给夫人,应是有特殊意义的。传说使牛负重致远的是商人的祖先王亥,用牛拉着货物,外出贸易,结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儿子为父报仇,打败了抢夺财物的部落,使商人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霸主。还有让牛帮助人们搬运货物,使人从搬运货物中解放出来,为人类社会的更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丁送牛给妇好作随葬品,或许就是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记着祖先对商人以及整个人类所做出的贡献。

商王武丁时期:玉龙
商代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商代玉龙常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

商王武丁时期:玉刀

商王武丁时期:双性玉人。殷墟玉器是我国玉器制作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
妇好墓玉双性玉人自1976年出土以来,便以其神秘莫测、绝无仅有的姿态成为殷墟玉器的代表形象之一。

商王武丁时期:玉凤
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
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作亭立回首欲飞状,飘逸洒脱,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洁无纹。身前有透穿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背部外凸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难释。《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吧。

商王武丁时期: 玉戈
此戈内部端刻铭“卢方昌入戈五”。“卢方”是方国之名,“昌”是人名,此刻大意是,“卢方”的“昌”贡戈五件。

商王武丁时期:玉戈

殷墟王陵遗是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司母戊鼎亦称后母戊鼎,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因器腹部内壁铸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重832多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工艺复杂。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
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后母戊鼎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殷墟宫殿遗址至王陵遗址,每30分钟有班车前往,从早上的8:30分开始运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