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沼)
徽派古村落之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溢于心中。
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恰如其分。宏村,在众多徽派古村落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古村。 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一直眷恋无限。
春节气氛依旧正浓之时,再次,走进了宏村。
走进宏村的这天早晨,多日阴暗寒冷的雨水天,瞬间消失无影无踪。远山含翠,薄雾似烟。盈盈阳光,透过云纱倾泻而下,溢洒宏村的每一个角落。风儿徐徐,轻柔拂面,惬意舒畅。
刚入村,蓦然,爆竹声中夹带着欢声笑语,打破了小山村原有的宁静,由远而近,传来,在空中久久回荡。迎面,缓步而来,一群迎亲队伍。新郎、新娘,脸上流露出无法抑制的愉悦,笑语盈盈,写满幸福。随行的亲友,欢呼雀跃,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由身边擦肩而过。随着消失于视线中的人群,声音亦渐渐湮没于群峰叠嶂中。村庄,又恢复了原有的清静。
二月,迎来了第一天,是一个难得的良晨吉日。春节的喜气气氛,宏村处处洋溢。一个小小的汪姓村落,竟在我入村途中,短暂的时间内,巧遇两队迎亲的人群。
入村,首入眼帘,是一个若大的人工湖,颇有杭州西湖韵味的南湖。踏着青石板路,沿湖边漫步,边行边摄。柔和的阳光,穿越稀疏的枝叶,照在身上、脸上,暖意洋洋。清澈的湖水,一阵微风掠过,泛起浅浅的涟漪,轻漾着屋影树形
贯穿湖心堤坝接连着拱桥,堤的另一端,枯荷静立堤的两旁,映衬着古民居。美,别有韵味。我久久仁立湖中拱桥之上,触目之处,皆入镜头,轻按快门,一幅幅永恒的画面,足让人回味久远。真有点不敢置信,自己所站立的位置,竟是“牛胃”之处,犹如把自己当成了“饲料”一样,心甘情愿的送进了牛的肚子里。
宏村,是以“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
湖畔,最惹我入目的,是一座饱经风霜洗礼,在200年后依旧保存完整的“以文家塾”书院,因临湖而筑,而取名为“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曾培养出不少名人学士,如大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总理汪大燮等。
南湖,真正开始了“穿行于牛肚之旅”的首站。
迈过拱桥,走过长堤,进入村中七弯八拐的幽深小径,让人犹如穿行于“牛肠”中,颇有如入迷宫之感。巷道边,清澈的水圳,潺潺流淌,近600年,仍生生不息。水,最终流入了南湖。逆水进村,顺水出村,记住了,自己婉若村中人,无论怎么行走,亦自如。湍急的水声,静静聆听,仿如一首美妙的乐曲。幽深的小巷,纵横交错。两旁,一幢幢充满古色古香的徽派人家建筑,斑驳破旧的墙面,默默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与久远。
独自,穿行巷道曲径,自在无束,边行边摄。偶尔,一群,又一群的游人,随着当地导游,行色匆匆而过。导游边行边讲解的声音,在宁静的小村里,响彻云霄,格外刺耳。每一个参观点,游人络绎不绝,都能免费听取导游详细的讲解。如此,又何须一步不离随导游而行。
绕“牛肠”游走一番后,不经意间,进入另一个“牛胃”。“牛胃”形象独特,如一轮弯弯的半月,嵌在村的中央,它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月沼。曾经,月沼湖畔,徽商留守妇人相聚的净土,叹息着似水的年华,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而今,不但是村民日常洗涤的好去处,更是每一个造访宏村的观光客,追逐拍照留念的最佳点。
行行摄摄,时间,悄然从指尖轻轻滑过。春阳灿灿,日影最短。天空一碧如洗,与湖水相映,蓝得深湛。塘沼周围,青石铺展,粉墙青瓦错落有致。远山近宅,跌落湖中,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月沼,让人不得不遥想起一个名字:胡重娘。她是一位真正的民间水利专家,是一个黄道婆似的女中英豪,是西递胡氏之女,嫁到宏村给汪辛为妻。月沼,是由胡重娘亲自主持修建。她力排众议,坚持将月塘修建成半月型,其寓意家人未团圆。今日的“胡重娘”们,不再重演那种长夜伴青灯似的寂寞。
慢步,绕两圈月塘,仍意犹未尽。
参观宏村,有一个地方,绝不能错过,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这里的房屋,婉如“牛的身体”。承志堂就是“牛的身体”中最美的一部分。徽州有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是很值得一看。汪定贵,一个暴发户出生的人,颇俗不可耐,但不影响承志堂的大雅。承志堂,最大的特色,是拥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其精雕细刻,堪称一绝。迈进汪宅的大门,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其主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奢华。
离开承志堂,重回到月塘,最后穿越“牛肠”,作了一次离别之旅。南湖,阳光依旧灿烂,眩目。树影、人影,被拉成一道长长的影子。离开“牛肚”,几许不舍,几许留恋。
别了,宏村!相信,我还会重来!
深谢好友:危阑独倚
西子妆·安徽宏村
画里乡村,景中古镇,典雅风光南皖。
黄山余脉醉心田,倚雷岗、彩云飞伴。
云蒸雾卷,碧照处、苍浓翠浅。
望琼楼,似奔牛蹄奋,民居清宛。
深幽院,水绕银湾,情致游客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