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可立老师关于检影验光技术【三】
(2011-04-07 21:23:25)
标签:
杂谈 |
检影技巧
一.检影前准备
1.验光员必须是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已全矫。
2.检影需在暗室中进行。
3.检影距离固定( 1米,0。67米,0。5米)。
4.患者14岁以下应麻痹睫状肌,14岁以上要注视5米视标,松弛眼调节。
5.正确调整试镜架或综合验光仪的PD,前倾角和后顶距。
二.名词解释
1.光与影:光也称映光,是检影镜下,视网膜的反射光,验光师在检影孔所见为一圆,形成椭圆形红光反射。是桔红色,直径与瞳孔相同。“影”是检影镜在瞳孔区未被照亮的部分,其与影相连。尤如人在光下总有一影相随一样。
2. 影动:摇动检影镜时光和影互换位置称为影动。检影镜做水平、垂直、45度、135度摇动。光和影在检影镜水平摇动下,原光在右影在左,变为光在左影在右;检影镜垂直摇动时,光在上,影在下,改变为光在下影在上。事实上验光师在检影孔下,观察影动时,只关注光的动向,而忽视影如何动。
3.顺动和逆动:顺动,检影镜向右摇动,光向右移动,反之检影镜向左摇动,光向左移动;检影镜向上摇动,光向上移动。反之光向下移动,也就是影动与检影镜摇动方向一致。逆动,检影镜向右摇动,光向左移动,反之检影镜向左摇动,光向右移动;检影镜向上摇动,光向下移动。反之光向上移动,也就是影动与检影镜摇动方向相反。
4.中和点:检影消解过程中,顺动,用正球镜片消解;逆动用负球镜片消解;顺动光带用正柱镜消解;逆动光带用负柱镜消解。逐渐光变亮,影动速度加快,直到原顺动转逆动或逆动转顺动;顺动光带转逆动光带,或逆动光带转顺动光带的转折点。这转折点称为中和点或反转点。中和点有如下特征:1,视网膜反射光线在检影镜上的焦点。2,视网膜反射光线会聚结束,散开开始的点。3,患者视网膜与验光师视网膜在检影孔上的共轭焦点。4,正像停止倒像开始的点;5,摇动检影镜看不出顺动逆动的点;6,检影过程中最亮的点;7,顺动结束,逆动开始;8,仔细观察就是中间稍有顺动,周边稍有逆动,表现为眼球的球面像差(尤其在散瞳情况下,中顺周逆现象明显)。
5.顺动光带与逆动光带:摇动检影镜,其中一条子午线的影动已中和,与之垂直的子午线仍在顺动,称为顺动光带。反之,一条子午线影动中和,与之垂直方向在逆动,称为逆动光带。在检影时,验光师一般喜欢消解顺动光带,而不消解逆动光带。因顺动光带易辨识,指示光轴较明显。
6.消解:检影的目的是寻找中和点。而手段是通过对顺动、逆动光带的消解。消解的方法是:顺动,在患眼前逐渐递增正球镜片,直到中和逆动,在患眼前逐渐递增负球镜片,直到中和;顺动光带,先找出光轴,摇动检影时,哪一条子午线影动不动(中和),此子午线即为散光轴,这时在镜片箱取出正柱镜,柱镜的轴与散光轴对准。逐渐增加正柱镜,直到中和;逆动光带。也是先寻找散光轴,影动不动的子午线即为散光轴,用负柱镜的轴与散光轴对齐,放在试镜架上,逐渐增加柱镜度。直到出现中和现象。
7.影动四要素:顺逆、速度、亮度、形态。
顺逆:检影时,首先辨识影动的顺逆。中低度屈光不正,顺动、逆动易辨识。高度屈光不正顺、逆就不易辨认。用点状检影镜检影,需仔细辨认。带状光检影镜,需将套筒下降至出射光线为会聚光线,这时观察高度远视为逆动,高度近视为顺动,很易区分。逆动用正球镜消解。顺动用负球镜消解。
速度:检影镜下,影动的速度与屈光不正程度有关。影动速度快,屈光不正程度低;反之,影动速度慢,屈光不正程度高,至于影动速度的快慢要在实践中细细体会。
亮度:检影时,映光的亮度是估计消解镜片的重要依据。如果顺动,眼前添加正球镜,直到中和,患者屈光程度中低度,更换几片镜片即可找到中和点。如果高度近视或远视,则更换太多块消解镜片,使检影的时间延长,精度下降。映光的亮度越亮,越接近中和点,越暗,越远离中和点,因此在检影镜摇动下,光亮者,消解镜片用低度逐渐递增,“光”暗者,消解镜片就要用高光度。这样可以提高检影精度,减少时间。
形态:有散光者,映光至椭圆形,散光越高,映光愈狭窄。反之无散光的映光,则呈圆团状。带状检影镜检影时,只能通过光带的宽窄来断定散光多少。光带愈窄,散光愈高,反之,散光度就少,检影时,根据影动四要素合理选择第一片消解镜片,有经验的验光师,根据映光亮度、速度、形态、顺逆,第一片消解镜片就可接近中和点,更换三块镜片,就可以完成一只眼的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