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命的殿堂——我读史铁生有感
(2012-10-16 21:50:43)
标签:
史铁生我读史铁生文化 |
分类: 论文 |
被称为时代“保尔”的史铁生离开我们差不多两年了。我们再也不能看到他展现鲜活的音容笑貌以及听到他延伸下去的思考了;我们只有怀带着深痛的惋惜、饱含着真挚的情意去缅怀这位身体残缺却意志坚强的著名作家了。
我于8月4日应拓海君(网名)大哥邀请参加了“重逢史铁生恳谈会”,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写作之夜”丛书主编岳建一老师,以及与史铁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孙立哲老师,其次还有许多谱写传承史铁生事迹以及精神的优秀作家。惭愧的是我是个孤陋寡闻的人,对近代作品所读不多,说到史铁生的作品也只模糊地记得几年前读过他的《我与地坛》,让我至今还保留记忆的是文中对母亲的忏悔之情。大约触及到了我心灵最柔软的一面,因为,我也曾也有过对自己母亲的不满与争吵,所幸的是我母亲还在人世,我便可以来得及补偿以往对母亲的过失。
重新认识史铁生是从恳谈会上开始的,孙立哲老师对史铁生细腻生动的追忆让我开始对史铁生产生了要深入了解下去的渴望。倾听着大家踊跃的发言,我羞惭于自己对史铁生了解得太少,所以不可妄加乱言。我是个性格率直的人,说不得谎也厌恶无端的虚捧。我默默地认真地听着,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激动而激动,一篇久远模糊的《我与地坛》对我并不能就此随风倾倒。
会上我有幸得了一本写作之夜丛书《生命》,副题是“民间记忆史铁生”,大略翻看了一遍,明白了是记录史铁生在世时候的一些事迹与感想。我捧着书想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好好了解一下“史铁生”这个被誉为当下最值得传承宣扬的人。
阅书者都知道“文如其人”这句话。而如今的文坛戴着面具写文的却极多,读了造假的文章原是对读者最大的欺骗与浪费。因而,现在我读书是十分谨慎的;其次读某作家的文自然是先从散文读起最妙,散文原本就该是作者解剖灵魂真实再现的文体。而我读史铁生散文质朴无华而韵味无穷,毫无做作之态,思想境界犹如层层抽丝的蝉蜕之蛹。
如今的社会原是极需要像史铁生这样的心灵播撒者的。他的《私人大事排行榜》、《减灾四想》与其说是个人的大事,不如说是关乎到众多民生的大事,这便是一个写作者自身的超越,由自身的痛苦与担忧联系到整个社会的命运。
“世界最可怕的刑罚是让一个人无事可做、无所事事的活着”,我以为这便是史铁生为什么成为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的因由。长年瘫坐在轮椅上,死神随时会光顾,史铁生必须用思想来充实他病痛的日子。从他的《病隙碎笔》、《安乐死断想》、《好运设计》,等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个人多年里饱含深意的思想结晶。
他在《答自己问里》开头就点名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写作给了他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可做的事情。他的《命若琴弦》正是体现了这一观点:就是一个活下去的信念,哪怕到最后发现只是一个空壳与虚无,对他来说是验证了生命活下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要信念来支撑的。因而,对他来说唯有写作似乎是他活下去并活得忘却自杀的最好的法子了。于是,他自由的笔尖在写作里不断杀死自己,又在写作中不顾一切地拯救自己。如“庄生梦蝶”也曾使他一度产生如临其境的奇妙幻想与感觉,他总是对神发出质问与不满,但最终他还是明白神苦心安排他的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然,我读他的作品总仿佛看到了一个经受岁月沧桑的智者对艺术逐年登峰造极的泰然自若与沉静博大呢?就连对生命的最后死亡也看成了是一个必将来临的“节日”呢?
如果说史铁生诸多的随笔、散文、小说都透着他个人思想的哲学辩论与思考,那么,最让我感到亲切与感动的应是他对亲情是那样坦诚与纯真。他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怀念着同他一起放牛的老人,《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回忆》无一不阐述出一个最为平凡而又震撼人心的情与爱的主题。
史铁生最后的遗愿是将他有用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我想那也是史铁生即将离去之后期望生命可以延续另一个生命的无私奉献吧!如果还有私心的话大约是他以此来完成他所幻想的完整的身体的梦想吧?但这个梦又何尝不是美的梦呢?
史铁生是一个让我深入了解之后便不能忘记的人,读他的作品仿佛是跟随他厚重的思想一同进入了生命的精神殿堂,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另诗一首:
死者的王冠——致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