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0ecd3dd0c34385528d1796a89114fa2f-sz_5128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120,w_640,h_469|
将时间拨回40年前的1月17日。
他创办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组织起学衡派,是顶尖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是杰出的诗人,可是他却视这些荣誉为粪土,只为学生一声“老师”而热泪盈眶。
他就是吴宓。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2251d0d4ba38bdbf006675cc02316bb2-sz_37468.jpg?x-oss-process=style/xm|
二十世纪,风雨如晦中,中国知识人少有人能做到他说的人格和学术的完全独立,回顾他一生,虽基本无愧于这一段总结,但也常处于“刮骨疗毒”的痛苦和挣扎中。
1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吴家东院有个出了名的“女富商”周莹,殊不知,吴家西院竟有位传奇才子,正是吴宓。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db9fbfd851069c5c7c5b808b25da74bc-sz_68235.jpg?x-oss-process=style/xm|
算起来吴宓算是周莹的堂侄。
1894年8月20日,吴宓出生在陕西泾阳的吴家西院,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原名吴陀曼。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e2e4fc00c914f6e7d94b4a4c887a29c9-sz_28889.jpg?x-oss-process=style/xm|
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宓故里
吴宓虽为富家子弟,学习却刻苦得很。
幼时,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因其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06fda7d76af5098a881dd4f7bdb0658a-sz_63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628,h_385|
吴宓与家人
也正是凭着勤奋考上了清华学校。但当时的清华学校招生简章上规定,只有15岁以下者才可报名。可他已17岁了。于是脑洞清奇地改名改年龄。闭着眼睛在《康熙字典》上指,指到一个“宓”字。从此以后,吴宓这个名字,伴其一生,“相终始矣”。
23岁赴美留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16e17e313a672bbca5abbc5931f641e1-sz_196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392,h_294|
回国后,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请来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位“大咖”,轰动一时;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61716be6b2e67a148c3a8dc4d6eeb5e7-sz_139812.jpg?x-oss-process=style/xm|
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冯友兰说:“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
现在有多少教授跟商人没区别,做课题还不是为了拿项目奖金、评职称、出名,他们要是能像吴宓这样,开创一个极具意义的学院,哪有不邀功的?
吴宓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股为学第一、功名皆是空的认真与淡泊。
2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
吴宓有红楼癖,自比“怡红公子”在西南联大时,吴宓以讲《红楼梦》闻名。甚至有学生赠他一个“妙玉”的绰号他含笑回答“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5f4e3950cfb88b37474e82a319dd8bea-sz_20730.jpg?x-oss-process=style/xm|
吴宓认为《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吴宓曾在《论紫鹃》一文中对紫鹃忠诚、善良、执着的品格褒扬备至,文章的尾句是“欲知宓者,请视紫鹃。”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c5246809aaca21beda2b7e51f802ad1e-sz_28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546,h_382|
吴宓讲座场景
在吴宓看来,林黛玉是中国女性中最美好的人物,能够像紫鹃那样无限忠诚和深情地服侍和维护黛玉,是自己的最高理想。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8505c4e35b04ceffbfc95a263662703c-sz_23306.jpg?x-oss-process=style/xm|
吴宓研究《红楼梦》,既不同於索隐派,也不同於考据派,而是把《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更着重於对人物的剖析。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fc2dbde8c7d63da364519beba983ab6f-sz_403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106,y_9,w_428,h_416|
3
吴宓似乎是将《红楼梦》中的浪漫携入红尘,他对所有的女士都是百般呵护,如果在街上遇见行驶的车辆,他总是举起手杖示意,直到身边的女士全部通过方才放行。
他似乎对世上所有的女性都有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喜爱,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难以忘怀:“除了学术与爱情,其他问题一概免谈。”
吴宓爱过的女性很多,在其日记、书信、诗词等私人文字中出现过的就不下十几位,而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大概就是毛彦文。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712c236b1193f548ca3ac1ff0055e1c3-sz_26835.jpg?x-oss-process=style/xm|
毛彦文
吴宓几乎用尽一生苦恋毛彦文。
自从27岁那年第一次见到毛彦文(英文名海伦),毛彦文便留在他心中。
虽然当时毛彦文已是吴宓同窗好友的爱人,而吴宓也即将迎娶陈心一。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83c40bba9af80607dd58a62a15949f46-sz_8305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399,h_558|
吴宓迎娶陈心一
之后,毛彦文被恋人抛弃,吴宓竟毫不顾忌妻子感受,对毛彦文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毛彦文似乎正是他梦中那个拥有共同语言、心灵上亦可相通的女性,何况她还大方干练、风情万种。
最终吴宓与结发妻子离异,对毛彦文开始了漫长而浓烈的爱情攻势。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1a4ab0b44c7463d6a00c73bdc445adee-sz_16773.jpg?x-oss-process=style/xm|
吴宓与第一任夫人及女儿
一次,吴宓按捺不住爱情之火对他的折磨,公然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情诗,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九州四海共惊闻”句。
一时舆论大哗,认为他有失师道尊严,不成体统,众人决议让耿直老实的金岳霖去劝劝吴宓,希望对方以后多加收敛。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db80d01348a15de0ca69fc85e4df5ade-sz_321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559,h_409|
毛彦文(左)吴宓(右)
按金岳霖晚年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前也有思想工作,那时叫‘劝劝’”。
于是,金岳霖怀揣“劝劝”的想法,稀里糊涂地找到吴宓说:“你的诗如何我们不懂,但是,内容是你的爱情,并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私事情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
话音刚落,吴宓勃然大怒,拍着桌子高声呵斥道:“你休在这里胡言乱语,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厕所更不是毛彦文!”
金岳霖听罢,不知如何是好,顿时木头一样呆呆地站着,任凭吴骂了半天。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91f7b23e4eae27bde228cb7ce6515651-sz_212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374,h_300|
金岳霖
吴宓就这样沉醉在毛彦文的魅力中。他疯狂地给其写信,倾诉爱慕,可谓苦苦纠缠,由于大龄未婚困境,毛彦文终于答应了吴宓的求婚。
可此时的吴宓却动摇了,他不肯到美国完婚,一边态度强硬的要求先订婚,同时向另一位女子示爱,知道真相的毛彦文毅然离去。
1935年37岁的毛彦文与65岁的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结婚,相比吴宓不切实际的浪漫,熊希龄的确是不错的归宿。
得知此讯,41岁的吴宓,躲在“藤影荷声之馆”撕心裂肺写“忏情诗”。
诗成之后,还刊之报纸,“劝君切莫谈恋爱,此事无利有百害”。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039b0f6e79deab8f32ee0b61e1038245-sz_233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442,h_291|
毛彦文(左)与熊希龄(右)
如此情深,似乎永生只有这一场恋爱了,但40岁后的吴宓,继续与众位或貌美或有才情的女子恋爱。
谈起恋爱来,他深情浪漫,但作为儒者,他又情感节制。迂腐与浪漫、旧道德与新道德在他身上并存,他似乎始终都处于矛盾和纠结中。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394c9ab6513d928690d15afdad2378cc-sz_869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635,h_565|
清华女生高隶华不过利用他得到了职位;女诗人卢葆华,曾婉拒过吴宓,后又主动追求,他却远离。对于他,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好的。
比如他后来与张尔琼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程度了,天真的吴宓却将给毛、高等女友的情书给张看,以为对方更能知自己用情之深。
张尔琼很生气,吴宓却在写给她的道歉信里说:为使道德与爱情两全,要与毛接洽,“如果毛彦文肯嫁当然最好,如果毛彦文不嫁就专心和你结婚”。
结局可想而知。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4f780ed3dc8e7605ab59065fe4f75c49-sz_269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0,y_0,w_438,h_416|
1937年,熊希龄在香港病逝,吴宓又重新展开了对毛彦文的追求,一度还追去香港。
一封一封情书,有时一封长达万言。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62b7de1b047567debf009222f10041d1-sz_26019.jpg?x-oss-process=style/xm|
毛彦文不为所动,无数的信被原样退回,此刻的毛彦文已经在吴宓心中完美的无人可及。甚至在毛彦文去世,我们仍能在遗留的《吴宓日记》中看到那种复杂的情感,有悔恨、有遗憾更有化不开的情谊。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a8bb18a175ca3abb519d13fe6a5ca619-sz_68982.jpg?x-oss-process=style/xm|
吴宓一直自视为贾宝玉的知音,一生所患惟爱痴,同样的多情与深情,同样的内心纯洁,但吴宓固有的性格障碍,却也使他注定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延伸阅读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68f6784398ddcb41f603341408837ac9-sz_81552.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101,y_18,w_412,h_578|
《吴宓视野里的新文学》
作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cd5260e105fc057102b8ad735a408ab4-sz_494.png?x-oss-process=style/xm|
长按扫码购买本书
【内容简介】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03c62a73d18b48981f5990a72aac0593-sz_179933.jpg?x-oss-process=style/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