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媒体时代下的“娱乐至死”

(2017-08-15 15:44:21)
标签:

杂谈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a8efc669730d9e375e88c4e9e61c4d1c-sz_28179.jpg?x-oss-process=style/xm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cae50e86c2a2ff09c644b7aedac9287f-sz_12669.jpg?x-oss-process=style/xm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似乎用狄更斯的这句话作为开头来评论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再合适不过了。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29a5f3086bc6da032e7486e6576f2b80-sz_43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640/auto-orient,1/crop,x_106,y_0,w_402,h_613


技术改变生活,让社会进步,但我们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了一些东西,遇到了一些麻烦。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151311478b085c57e6a30a4ec3b9a11d-sz_73829.jpg?x-oss-process=style/xm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从印刷机时代讲到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时代,从以文字为中心的信息传递讲到了以图像为中心的传播。


作为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他在不断地歌颂技术的伟大,只不过歌颂的是过去的技术,而非未来的技术。


其实,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来看,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这种技术解放人类的进步无可厚非。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始终是我们的刚性需求,无论是基于图形交互的Windows取代DOS,还是如今微信的成功,无不验证着这一必然的趋势。


只是波兹曼在批判电视文化的同时,在更深层次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技术在给人的生活做减法的同时,是不是也给人的思维能力做了减法。


而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里,这样的问题似乎更是亟待我们去思考。


|| 连续性的缺失


波兹曼觉着电视播音员说“接下来,我们看下一条新闻”是残忍的,因为这让信息的表述不具有连续性,但是他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微博将这种残忍做到了极致。


或许我们上一条看到的是自然灾害带来的惨状,下一条就是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糗事百科。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6f71438a7bf06eeea1a8111d6de71172-sz_90236.jpg?x-oss-process=style/xm


传统媒体是在“盖棺定论”似的传递信息,而微博传递信息则是渐进的。


我们很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事件的全貌,在不断地刷新中,或许我们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错过什么。而且这种不小心的可能性是极高的,因为我们接收的信息是过量的。


更何况,即便是我们掌握了事情的全部,也很难用140个字把事情说清楚,哪怕我们用的是精炼的古文。


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更加严重。


|| 不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消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不确定性,但电子媒介却让一切背道而驰。


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创造出了一种“假信息”,从而改变了“得到信息”的含义。他所说的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


现在看来,似乎这一切用来形容如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似乎更为合适。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b881ea5c3ad29a24b7926c113e2c3500-sz_113784.jpg?x-oss-process=style/xm


信息不确定性增加的另一方面,其实就是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冲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将事件的一部分当做事件的全部,结果就成了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而且,新媒体即时传递信息的特点,更是让很多真假莫辨的信息没有经过把关,就直接传递给了公众。


最终错误地设置了社会议程,刺激了公众舆论情绪化的一面。


|| 逻辑思维的沦陷,情绪化的泛滥


电子媒介环境下思维能力的丧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最担心的事情,他认为电报是机械时代与电子时代最为显著的分水岭,因为“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它的传播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东西,而不是理解他们”。


如果说电报只是一个开始,电视是一个发展阶段,那么如今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们则是整个浪潮的一个高峰。


我们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却并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理解它们,因为时间都用在了获取所谓的海量资讯上了。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80cba8b343a0aee70356fb3d16ff32a9-sz_24910.jpg?x-oss-process=style/xm


而缺乏具有逻辑性的思考,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情绪战胜了理性。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赞同或反对的东西究竟合不合理,只是觉着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很符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去转发,去评论,去顶贴。


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情绪的引爆点。无论是常见的“仇视X二代”,还是最近利用网民怀旧情绪大搞社会化营销的《致青春》,都是利用了某个群体、或是大多数公众最容易被调动的情绪点。


这些如果做得好,或许我们可以走进电影院看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更多的时候,波兹曼的担心还是应验了,这种缺乏思考的信息传播用错了地方,于是乎,群众就变成了群氓。


|| 严肃性的解构


真不知道如果波兹曼看到如今社交网络上的那些信息时,到底会作何感想。


似乎正如波兹曼所言,电子媒介技术本身就不具备严肃性,而这种技术的内在偏向导致了信息严肃性的解构。


《娱乐至死》在第一章就提到“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尽管这样的论断似乎有点犯了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忽视了文化生成过程中很多社会性的原因,但是一样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复旦投毒案在社交网络上演化成一股“感谢舍友不杀之恩”的调侃时,互联网这一媒介似乎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内容。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f1be09311160e72d5cf280a3aa673e9d-sz_36542.jpg?x-oss-process=style/xm


原本对于事件本身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也被这种戏谑给轻易地冲淡,任何看似严肃的东西被放在网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跑偏”。


几十年前,波兹曼批判那些电视辩论类节目,认为他们让严肃的问题娱乐化,而我们如今遇到的问题似乎更加严重。


因为话题的讨论者已经不仅局限于电视屏幕上的嘉宾了,而是延伸到了所有的社会公众。


在现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再读波兹曼这本《娱乐至死》或许依旧没有过时,因为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反倒是更加的严重。


最后就把波兹曼在书尾的那段话放在这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时刻感受到头顶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吧。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fbea43e33fb003bbc4dd59c07bce0e54-sz_23479.jpg?x-oss-process=style/xm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eded2da33de3db8e673529088a89a210-sz_26554.gif

http://img.xiumi.us/xmi/ua/ipPn/i/f4e7eb83eb676d5aeafc7222630ed448-sz_21582.jpg?x-oss-process=style/x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