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报率”里看中国大学的潜规则

(2017-02-26 13:51:40)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x0uBfPf84M2ia0X4ico08iaT7GJns6nyPS8eskbn3SpnxicSmwpPqicgSQWq1h9PzKsbibddqWcP3Mk2iaFwfvG7yyH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hx0uBfPf84M6W6rRLnFBM4LicsdJr1wtCKonQ4UI5aJsPnfq9dvYIuUwO4Thaj83KM426S1IiceDD3mQwSMiaNMHw/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前段时间有一组图刷屏了朋友圈:

“用最直白的方法告诉你: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

http://wx2/large/72dbc480gy1fd3tmcr2cej20e90qo0ui.jpg

http://wx4/large/72dbc480gy1fd3tn7u2xej20ew0qoabg.jpg

http://wx1/large/72dbc480gy1fd3tnsa7tfj20ev0qomyo.jpg

http://wx3/large/72dbc480gy1fd3to591t5j20e60qoq4i.jpg

http://wx4/large/72dbc480gy1fd3toqkyqvj20f00qo0u6.jpg

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有一篇文章,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的演讲稿,文中提到了中国的大学回报率,指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被高估了。


所以,目前人们在受完所有教育后获得的经济回报、职业地位中,只有1/3真正来自校内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带来的。

因此,李宏斌教授说,在剔除掉学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因素以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

看到这个结论,可能有的人会很吃惊。都说读大学是帮助一部分人实现地位提升、社会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如果连大学回报率都要依靠家庭背景,那么背景不强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没得选择了?

废话不多说,先带你了解大学回报率到底是多少?


大学回报率平均有多少?

历年来有很多研究算出,中国城市教育回报率大多在6-10%,意思是多一年教育,收入就增加6-10%,而农村的教育回报率则在4%左右。这就意味着,高中毕业后有没有再读至少四年的大学,将会造成两种学历的巨大收入差异。

为什么会有城市回报率和农村回报率的区别?


一张大学文凭,依旧敌不过家庭出身?


家庭财富水平和父母教育程度,会影响孩子从小受到教育的质量,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即使贫困的孩子上了大学,他们依然无法在收入上匹敌家庭富有的同辈人呢?


难道出身就是一生的宿命,摆脱不掉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从小的成长环境、父母教育理念,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即使同样的家庭背景,其价值观、事业观和财富观也会不同,孩子的走向自然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只能跟随经济学家做出猜想。


研究此课题的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收入差距的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童年时期的家庭资源


我们曾有多篇文章都提到,家庭经济水平高的父母,会在孩子教育中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经济资本),主动快速地给予孩子帮助,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职业感觉”、社交能力和其他软实力。


他们所采取的“协同培养“策略会使孩子在进入职场前,就获得足够多的能力、气质和毅力,持有更高的理想抱负(文化资本),从而更容易好的发展。在孩子进入职场的时候,背景强的家长,还能够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求职和晋升。


如此一来,家庭背景就通过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途径,产生对下一代的影响。


而家庭比较贫困的父母,会过于依赖学校和公共机构,在教育中通常所采取的“放养散养”、“快乐教育”策略虽然保护了孩子的天性,但也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从而无法获得有利于职场发展的足够技能。


这些孩子进入职场后,很多职业技能和素养,都需要靠自己的试错和碰壁去习得,所以其职业发展之路,会比从小就获得职业感觉的同龄人要更缓慢、更坎坷。


2 贫困学生所读的大学质量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顶尖大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中产或以上阶层。


其中原因,有贫困家庭孩子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较落后,从而导致的“被动考不上”,也有优秀的贫困孩子因自卑造成的“主动不敢考”。



在中国,清华大学的学生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经济学家也发现,很多成绩不错的贫困家庭孩子,都不敢报考精英大学。尽管这些学校有很好的补助政策,也可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学业、职业能力培训支持,但这些孩子在高考之前就低估自己的能力。


并且,有的贫困孩子即使进入精英大学,也会因为“绝对的少数派”而被校方忽略。在一本专门描述名校贫困学生的书《Paying for the party》中,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很多孩子感到迷失、沮丧, 或产生心理问题,或承受不了压力选择退学。


我们已经知道,大学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收入水平,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能去普通大学、专科学校,这也就造成他们很难在毕业后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


3 贫穷带来的稀缺感,束缚了努力的脚步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即使没有人提醒你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智力和自控力。


而且长期的稀缺感,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使人即使拥有了足够的钱,也会无法彻底摆脱紧张感。



比如,挨过饿的人,会长期过于关注食物,买菜做饭时也很容易准备过量,或饱受暴食症的困扰;小时候被严格限制零用钱的孩子,等自己有能力赚钱以后,依然会由于内心挥之不去的匮乏感,要么不敢花钱、永远感觉缺钱,要么挥霍无度,缺乏必要的理财理念。


这都是稀缺感造成的内心感官失调。


另外,神经科学家发现,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下的孩子,其智商发展会存在一定的滞缓,这也是稀缺感对智力限制的证据。


稀缺会导致“管窥”,也就是说,内心的稀缺感一旦占了上风,人就会忽略了诗和远方,而只看到眼前的苟且。同一个人,哪怕他本来就拥有高智商,也会在稀缺状态下表现出比自身更低的智商。


如果一名学生整天为钱的事发愁,那么他对金钱的稀缺感,就会让他过度专注于缺钱这件事,自然无法专心学习和发展能力。



在大学的时候,他们容易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能力发展贡献极小的兼职中,从而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真正有用的事,更舍不得投资自己。


哪怕工作以后,也会因为家庭负担、未来生计而对金钱关注过多,忽视了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相比于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发愁,从而可以专注于自身能力发展的同龄人,这些低收入背景的人,就可能更缺乏进步和提升的后劲。


由此看来,彼此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是情理之中。


回报率低不读大学了吗?



上一段文字呈现的悲观事实,也许会让很多人感觉沮丧:既然大学文凭都无力与家庭背景匹敌,那么读大学还有什么用呢?

也许你听过几个“仅凭初中学历就跻身百万富翁行列、大学辍学却成为亿万富豪”的故事,很多中国底层少年,更是将“读书无用论”奉为圣经,期待自己也能不读书就赚到大钱。

然而,这样的传奇故事只是少数中的极品,这些人成功的关键,也绝对不是“辍学”这一项。

正如无数被修枝剪叶、添油加醋的成功学案例,太多“没文凭的逆袭故事”,去掉了不符合逻辑的细节,成为忽悠底层大众的障眼法。

也许,的确有些人凭借绝佳运气或超人能力成为了佼佼者,但更多的人,则会在盲目跟风和冲动效仿后,重重跌倒、成为炮灰,继续苟延残喘于底层,被社会所忘记。

你只知道,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从大学辍学后创办了传奇企业,而你不知道的是,他们早已就有了专注的领域,辍学以后也针对性的专业持续学习,并没有扔掉知识和书本睡大觉。更不要提比尔盖茨的父母给了他最初的资金,促成了第一笔生意,以及从小就有的知识、技能的熏陶。


如果你还认为,没有学历也一样可以成为资本大鳄,那就让数据告诉你:

大学文凭也许并非阶层流动的通行证,但根据李宏斌教授的说法,在中国,如果没有剔除先天能力和家庭背景中国大学回报率有16.3%,高中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5%。而且,多读一年大学能增加16%的收入,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收入要高出64%。

而在美国依然如此,没有这一纸文凭,会让你整个职业生涯少赚100万美元。



文章内容节选自公众号“家长进化论”



排版 / 整理  | 小象

图文来源 | 网络

http://wx2/large/72dbc480gy1fd3tbpkc3yj20e807i0t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