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我并不喜欢除去戏剧形式的一切舞台演出。包括演唱会,各种舞剧,歌剧。其原因也大抵是看不懂,不感兴趣之类。但自从看了《火焰之舞》后我的这种片面认识开始改变了。原先,我总以为歌舞剧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安排,只是导演按照时间把一个个节目串联起来就行了。但通过《火焰之舞》我发现,原来枯燥的形体艺术可以这么美妙的表现在世人面前。
《火焰之舞》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强烈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它体现了美,体现了作为舞台艺术应该给观众所要带来的所有感官刺激。下面,我就用这部舞剧的第一大部分来分析一下它的成功之处。
首先来讲,《火焰之舞》的演出阵容可谓强大。舞台中央采用了升降台,两面是宽大的电视墙,能将演出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舞姿用特写镜头同步显示在电视墙上。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空中摄像是用的空中缆绳拍摄。
表演的开始是一支独舞。演员穿着金色的衣服尤显华贵。这可能就定下了本场演出的基调,就是美和高贵。接下来是多人的踢踏舞表演,演员们身穿紧身的蓝色服装,此时舞台的灯光也随之改变。整个效果看起来浑然一体,夺人眼目。短短的群舞过后,前面的金色服装演员上场,和蓝色服装的领舞一起跳踢踏,两人相对又结合的极为融洽。此时的节奏比开场时稍慢了一些,也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两位演员身上。两人对舞结束,刚才蓝色服装的很多演员一涌而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群舞表演。这时的灯光也突然渐亮,节奏加快。如果刚才的两人对舞是为了让观众集中注意力的话,那现在的群舞就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美丽的音乐声贯彻全场,台下观众掌声雷鸣。
在大家并为减弱的尖叫声中,这个小节已经结束了。舞台灯光暗了下来,一首独唱开始了。这首歌悠扬而缓慢,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从整体的舞台演出构成来看,这一点很重要。就像戏剧中的起承转合,一个长时间的演出需要这种节奏。对于观众来说也不会在几个小时内的时间里全部浸入在奋抗阶段,所以此时的变化尤显重要。《火焰之歌》在此时就做到了。
接下来是群舞,演员身着各位服装,节奏还是慢的。这可以说是前一个独唱节目的延续。如果说刚才的独唱是个别表演者的演出话那现在的群舞就是在表现一种团队精神和协调性。而且他们的色彩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块,包括和舞台灯光的相称,让观众看来情绪舒缓。
这个小节又结束了,一个身穿蓝色服装的演员上场,他表演的是独舞。舞蹈铿锵有力,而蓝色也象征着浪漫激情。一段表演过后许多同样身穿蓝色服装的演员上场,表演群舞。节奏是快速的,舞台灯光也随之快速变化着,当然还有台下观众的情绪。在刚刚一段缓解后又被这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调动了起来。整个舞剧又一次被提到高潮。
就在这个高潮即将结束时,一位吉普赛女郎上场了。她身穿着一身红色的紧身衣,跟着节奏跳起独舞。她是热情的,是奔放的。这个自古以来崇尚自由和热情的民族在这段舞蹈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比才的《卡门》是单独讲述波希米亚族女人的故事的话,那这段独舞北方在这场演出里就更能表现出世界各大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性格差异。
舞蹈结束后又是一段群舞。但这并不给人厌倦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服装很有特点,是七彩的,就像挂在天空的彩虹。这一段也是我个人在整个剧中最为喜欢的一段。整个过程排列紧凑,位置和台上站位设计的恰到好处,就像一个万花筒,更像春天山上开起的点点鲜花。仿佛霞光万丈,让人眼花缭乱。此时舞台灯光也酌着这七种色彩分别把光束打在相对应的每位演员身上,这样看来更显得五彩缤纷夺人眼目了。
这一节中舞剧让观众领略了色彩,光线带来的美感。在接下来上场的是两位小提琴演奏者。她们分列舞台两边,各身着蓝色和绿色的裙子,拉着相对颜色的小提琴。两人都留着金色的长发,这又是一种色彩对称的美。如果你刚才被多色调的颜色弄得有些混乱的话那现在就可以缓解了。
小提琴演奏完毕,灯光暗了些,上场的是一些身穿爱尔兰民族服装的演员。她们跳着群舞,显得很轻松安逸。这是属于民族的,舞蹈纯朴自然。接着,身穿金色衣服和红色的吉普赛女郎依次上场。音乐悠扬而动听。这可能代表着世界的和平,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荣。然后,各位演员突然脱掉身上的外衣,露出一种黑装。民族变为了现代,节奏也快了起来,灯光也已金属色调为主。这又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位男演员上场,他身穿黑的外衣,显露出了胸前健美的肌肉。灯光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慢慢加速。又上来一些同样身穿黑色紧身衣的男演员,他们一起舞蹈,力量和阳刚共存,青春和活力同在。
又是一个小节的结束,观众的情绪也又一次达到了高潮。下面出场的是一位穿着白色长裙的女演员,她的独唱显示了古典美的长久不衰。人们聆听着动人的旋律,都可以闭起眼睛,仿佛触动了天堂的音籁。这在整个演出中又是一个缓解情绪的好契机,总体上拿捏得很好,节奏掌握到位。
可能是觉得不够,接下来是一个笛子独奏的过场,时间很短。演奏结束,又是一个群舞,但颜色对立,是黑色和红色。节奏较慢。这也合符了整个演出的要求,并为在低谷之后猛地拔起,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群舞过后黑红两边的领舞开始了快节奏的对舞,这又是一个过渡,为的是调动观众的情绪。观众希望看到较量,从而判断好坏。一阵两人的独舞过后观众已经又兴奋了起来,这时正是趁热打铁的好时机,舞台上又起了群舞。黑红对立,各显神通,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而第一大部分也在众多演员的激情表演中这样结束了。
虽然我只对本剧的第一大部分作了一些极其简单的评述,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此剧。
《火焰之舞》,它的演出节目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即富特点。所有30个节目一气呵成没有间歇,甚至没有报幕。只有一位打扮得很有特点的女演员用一只竹箫吹奏一首悠扬的民歌来承上启下。这的的确确颠覆了我对歌舞剧的一贯认识和看法!剧中,所有的演员服饰都是以现代为主,特别是女演员都是紧身衣裙和丝袜,尤其是有用电声小提琴演凑一段热情的曲子那场,演员四处奔波,更显得热情奔放。这一点也改变了我对歌舞剧服装单一的错误看法。
总体来说,《火焰之歌》作为舞台演出是成功的,是空前绝后的。在剧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踢踏舞,还有独唱、小提琴合奏、风笛等其它表演作为辅助手段。可以说这是一场集合灯光、音乐特效及高度舞蹈技巧的综合性表演,堪称是踢踏舞的又一精品力作。舞剧的灯光、舞美、服装美轮美奂,舞剧的内容和形式精彩丰富,而镜头的切换和拍摄的手法更是让观众充分领略到舞蹈的精妙所在。
我认为,这部现场演出的《火焰之舞》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踢踏舞的表演,它所展示的爱尔兰文化内涵和独特舞蹈语汇,的确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舞蹈佳片。此次,特别撷取其中著名的音乐去除踢跶舞的声音,完美忠实呈现火焰之舞的绝美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