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学习,住火山公园边的开心农场,午餐自助餐,大部分菜蔬都农场自己种的。芋头紫薯烀土豆煮苞米,灼生菜炒白菜白菜蒸南瓜,笨鸡蛋自磨嫩豆腐,当然也少不了当地炒粉鸡鸭鹅鱼猪。总之自助餐再加上色香味俱全,管得住嘴不容易。吃过心满意足的去了。
台风甫过,天地仍然是是湿漉漉的不那么爽朗,树木呢草叶子倒是新鲜,滚着晶莹的水珠儿。
信步走出农场大门,对面就是海南典型性村部,房舍树木,亲密的综合在一起。宗祠庙宇,都集资修建的。公共建筑多,没什么人。虽然小阴雨,仍然觉得闷热。驻足四下打量,一个戴斗笠的海南妇女远远向我走过来打招呼。雨靴套袖,典型劳动妇女打扮。大中午的,是本地午休期间,周围没人。一直到陌生人快不自然的距离,我才听清楚,她问我买不买玉米。我问是熟的么?她说是,本地产的,一边说一边热切的看着我,眉目良善。我也才看清,远远的放着她的旧电动三轮车,本地叫三脚猫的。都是妇女在开。上面放着大筐,塑料袋等。她来找我,是走了段距离的。煮玉米,本是我爱,但是我是吃饱了的,三餐也并不需要自己操心。回头看看农场大门,一个人都没有,难怪她直直向我走来,除了我,再没有潜在顾客了。忽然觉得有点歉意,我如果不买,她会失望吧,走来的时候,一定是满怀希望的。我在照风景,就跟她说一会儿再过去。她就在边儿上等着。
瞬间犹豫之后,我走到她的摊子边,本希望她还有点别的,但是她只有煮玉米,连壳煮的,还热乎着,确实不错,原生态。买吧,三元一穗,翻翻钱包,没有零钱,就决定买三穗。这样不难为她找零儿。她翻来翻去,要帮我选好的,我不动手。免不了说些闲话,她比我大上几岁,已经当奶奶了,还真是看不出,她的村子离这里还有段距离呢。三穗玉米选好了,包上。我说不用找零儿了,就10元就好,她说谢谢,笑意盎然,我也说谢谢,谢谢她的挑选和精心包装。我没告诉她其实我已经吃得很饱了,也没告诉她我几乎每餐都可以吃到煮玉米。转身。看看雨又有点大了,拿着我并不需要的玉米,心里却很愉快。起码,做成了我这笔生意她也算没白出门,她应该也是高兴的吧,能回家了吧。
这样买东西在我并不是第一次。在五指山时候,可能因为标识度比较高,逛几次市场下来,再见面大家纷纷跟我打招呼,好像多少年的老熟人。另外还有可能就是我的消费风范也比较好,从不讲价,尤其挑挑担担的菜农果农,一般零头都是我主动抹我的,因为人家的热情召唤总要买点什么才觉得是礼数。当然对纯的本地人的好感也是一个原因。比如一次去买菜,看人家摊子上的几瓣西瓜很好,切开的很好吃的样子,就问是不是卖的,卖菜的阿姨说是自家老公拿来给她吃的。然后我要走,人家就拿了西瓜一定要送给我。盛情难却,吃了,清甜冰凉的,果然是冰镇过的刚送来的。
我是工薪族,不是有钱人,以后也不会是,但是我觉得这样子大家都会比较舒服,就不计较了。我生活简单,又不追求高消费,所以也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有什么窘困。
还记得当年松花江发大水,跟着省妇联去一个江边小村救济,在农家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姑娘偎在我怀里摸着我的颈链一个劲儿的说好看,我就摘下来送给她。小姑娘问,阿姨你是有钱人么?我告诉她我不是有钱人,但是我工作,所以能赚钱。我没办法跟她解释,很多事不需要有很多钱也能做,有些人就算很有钱也未必做。但是她那时候高兴极了。而且我确信,她会因此而高兴很久。20年过去,现在她也早变成大姑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