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眼桥往事之六:就读于成都二十九中的岁月

(2012-03-19 15:54:07)
标签:

杂谈



1961年9月,我考入成都二十九中,就读于该校的64级2班。二十九中又叫共和路中学,只不过同学们都只愿说自己是二十九中的学生,大家的同感是以数字命名的学校仿佛更为正规和好听。其实那时候我反而很羡慕小学班上没有考上中学的同学,他们小学毕业后就有了工作,有了生活来源,有的工作看来还不错。王木根分到春熙路的亨得利钟表店,范植芳到公交公司当了售票员,袁志发干了废品收购站的工作,莫素清就在星桥街的大埊春饭店做服务员,他们在那困难时期既自食其力,又为家里减轻了负担,实在令人羡慕得很。

读中学,路过九眼桥的次数当然又多了许多,上学要从伴仙街出发,经川主庙街、九眼桥、太平横街、太平南街、互助路、共和路才到学校。中午同学们都在家里吃饭,因此那段路程班上同学一天往返两个来回,64级2班的同学都在九眼桥的北面居住,大多数同学都住在新桂村、莲花村以及龙舟路等较远的地方,相对说来我离学校的距离比他们还要近些。进入中学后感到与小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小学时两个同学一张课桌,中学则每人单独一张课桌;小学的课程有语文、算数、自然、音体美及简单的历史、地理,中学多了俄语、物理、生物、政治等课程。课本多了,书包重了,还没有开始行课仿佛自己已经比小学成熟多了。

二班的学生几乎都出于平民家庭,不像其他班,如八班的学生就以成都市工学院教职员工子女为主,二班学生家庭情况不如其他班是显而易见的,同学都居住于九眼桥北面,老师家访当然要多走许多路了。现在想来,班主任沈诗淳老师刚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接手的这个班情况那么糟糕,学校当然是有意欺负新人。记得第一次班上集合,沈老师满怀豪情地说她有信心把二班带成一个典型的班,谁知几个顽劣的学生立即给了老师一个下马威说:“什么高级点心,拿出来吃吧。”班上一个同学杨XX,外号“小骡子”,在九眼桥的“刀刀队”中颇有名气,小小年纪已是掏人口袋的惯偷,其他诸如梁胖子等又都是一肚子的坏水。一次老师出外参加教学活动,黑板上留言:同学们,老师今天外出学习去了,语文课改日补。刘XX 当着全班同学将留言改为:同学们,老师今天到人民公园去了,喜糖改日补。女同学们显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一些男同学趁势迎合起哄,结果当然气坏了班主任老师。类似的事,不胜枚举。班上学风比小学差了许多,加上那时正是饥饿时期,十三四岁正是吃长饭的时候,肚肠空空,厌学情绪日日见长。初一结束,班上有八个男同学降了班,尽管我没有降班,但成绩在班上该算得上是名落孙山的吧。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的同学们看连环画的相对少了,看小说的明显就多了。男同学之间经常交换章回小说,班上男女界限分明,女同学们看书的喜好让男生无从知晓。但是中学班上女生显然比小学的女生爱唱歌了,她们也手抄了不少当年的流行歌曲,什么《刘三姐》、《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等电影歌曲以及《喀秋莎》、《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宝贝》、《康定情歌》、《草原之夜》等中外著名歌曲,每每课间随时都能听到她们的歌声。现在看来,那些歌曲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我这个后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说来当然是绝对有益的。大约到了初一的下期,班上有十多个同学掀起了一阵吹笛之风,男女同学都有。只要下了课,教室里就的响起了笛声,大家都是初学,笛声乱糟糟的。通过练习好不容易我学会了筒音做“5”的吹法,当自己能断断续续地吹《康定情歌》、《蓝花花》、《一只小船轻悠悠》那些简单的歌曲时,真把我高兴得不得了。记得第一支笛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借到同学笛子后,找一根同样粗细的竹子,比着借来的笛子用刀削其长短,然后再比着它画出了8个孔眼,用烧红的蜂窝煤通条烫开孔眼,再用小刀把孔眼修圆。当然这样的笛子比别人买来的音质就差了许多,音也不够准,然而它毕竟可以吹出自己喜欢的曲调了,这是自己生平第一次接触乐器。后来卖了一斤成都地方粮票——搭伙证,得到了四块钱,用三块二毛钱买了一支21孔的上海敦煌牌得口琴来吹,感到口琴声音也非常美。如同过去用《水浒传》小说换了不少章回小说来看一样,我用口琴和别人交换土黑管和洞箫来吹,交换凤凰琴来弹,不知不觉中竟然识得了简谱。

正是我酷爱那些乐器日子里的一个夏夜,院里的大人小孩都在一起纳凉聊天,摆的多是聊斋及神怪故事。忽然一串优美的音乐沁入人的心脾,给那酷热的夏夜带来阵阵清凉,生怕它会消失,我立即冲出了大院去寻觅声音的源头。九眼桥中洞的桥栏处,两个青年站在那里,一人拉着小提琴(我是后来才知道那件乐器叫小提琴的),一人倾听。我生平初次近距离的聆听高手演奏,那琴声优美极了,让人疑为天外之音,显然演奏者奏的是一首外国乐曲,有着高超的技能技巧。好一阵了,他将乐器递给了另一青年人,让他演奏,奏得依然好听,前者肯定了后者的进步,当时感到后者很高兴。现在回想起来,后者演奏的一定是一首中国民间小调改编的乐曲。夜深人静,河面空旷,我想那琴声一定会飘向下方望江楼及更深远的地方。后来听人说,猜想演奏外国乐曲的人名叫周伦,因男女关系被海政文工团开除的,周伦那几年在成都是非常有名的。以后不知其结局,现在想来感到他怪可惜的。

九眼桥南面与九眼桥小学遥遥相对之处有一家茶馆,名曰“訪涛”。此名甚妙,桥头波涛汹涌,人们品茶时涛声时时入耳;茶馆离望江楼的薛涛井不算太远,亦可访之。茶馆有一说书人曾元春,是时正讲明朝正德年间的评书《戚继光》。带头听书的同学不知是谁,每到下午三点钟,二十九中64级有不少男生逃学到訪涛茶馆听曾元春的评书,其中尤以二班的男生居多。那时候人们喝茶:两分钱一碗白开水,三分钱一碗花末,五分钱一碗三花,那时的三级茉莉花茶可香极了。评书说到一半说书人就要扎板收钱,这时学生们就蜂拥跑出茶馆。我们当时被曾元春和茶馆堂倌讥讽为听“战(站)国”的,堂倌参茶遇到阻挡时更是破口大骂学生们:你们一个二个都是红甘蔗吗,站到那里一动不动的。说书人的语言极为丰富,让人大开眼界。如两军对垒时常常将醒木拍得跺跺地响,嘴里“呼噜噜噜噜”、“哗啦啦啦啦”地状其军队的呐喊声;将官交锋兵器一击,两马跑了过去,再次兵器相击谓之一个回合,说书人称之为“一个回合,两个照面”,这是过去章回小说中没见过的。他随口说出描绘良马的诗句“两耳尖,四蹄圆。过高山如平地,过黄河如小溪。”,赞叹宝剑则是“鲨皮鞘、滨州铁,三尺长、二指窄,宰钢能断铁,杀人不见血”。诸如此类,很多很多,不用在此一一赘述。每日评书引词曰“书接昨日”,扎板后开书道“适才既书”。有一次扎板时为渲染紧张气氛说书人口中喊道:只见道长将宝剑一挥,叫到“娃娃哪里跑——你们这些听战国不给钱的娃娃们哪里跑!”直将学生们撵出茶馆之外。曾氏的评书断断续续地还听过《玉丝带》、《玲珑带》、《鸾凰剑》等,不知当年一起听评书的那些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

六二年读初二时,老师安排我班三位男生去拉醋糟,那时节学校大约喂了几头猪。醋糟是用架架车拉,成都当时又叫它板板车,主力称中杠,两边助手叫飞娃儿。仅凭几分蛮力,那天我拉中杠,天狗和猴子拉飞娃儿。根据老师吩咐,我们要从共和路到大慈寺旁的一家酿造厂把醋糟拉回学校。不仅可以不上课,还能到城里绕上一大圈,真开心。到大慈寺,当时途经共和路、太平南街、九眼桥、星桥街、金泉街、双槐树、水井街、水津街、东门大桥、下东大街、东糠市街等街道。大家一路很高兴,拉着车飞快的跑。在糠市街时,路旁一尿水车停在那里,婆婆大娘忙着倒桶子。这时天狗出了个谜语让我们猜,他说:两个担粪水的打架,谜底是清朝两个皇帝的年号。我二人怎么也猜不出来。拉到醋糟后,架车跑得更快。常言人忙无好事,那尿水车竟然被我们撞翻了,尿水车的塞子也撞掉了,满街都是尿水和粪便。惹了祸事,谁敢停留,架车更是飞了起来。天狗这时揭出谜底:一个宣统(掀桶),一个道光(倒光)。说到板车,六十年代初的九眼桥不时有板车从桥上拉过,但桥背很拱,车夫们上坡拉得异常吃力,尤其是有的板车只有一人拉,我们只要看到这种情况,就一定帮助他们将板车推上去,看到别人在自己帮助下度过难关,心中特别高兴。

每年入夏,九眼桥头游泳的学生非常多,班上一些男生不免常常加入其中。桥头北边有一回水沱,沱内水深无比,水性好点的学生最爱在此游泳。桥头岸边有一颗高大的黄桷树,树身弯弯探向河中,不少学生爬到树上往回水沱跳水,那时大家几乎没有受过什么训练,常见的跳水姿势就是“炸弹”,所谓“炸弹”,即跳水时直直如木棍似地坠入水中,稍微改变一点样式叫做“亮油壶儿”,其实还是“炸弹”,即左手叉腰如水壶把手状,右手弯曲模仿壶嘴形状,仍然直直地落入水中。中午上学前游泳,难免不时迟到,不少时候游过泳后干脆逃学到訪涛茶馆听评书。

班上男女界限尽管那么分明,然而人之天性使然,男女生之间的暗恋也潜在海底。那时那些男生如同后来的电影《爱情麻辣烫》中描绘的录音门中的那个小男生一样,爱看那女生的身影,爱听她说话的声音。一次游泳时,在回水沱中看到班上几个女生伏在桥栏上,一位被被一游泳的男同学暗恋的女生也在其中,她们究竟是在看碧空尽头的远景还是看班上男生们游泳,谁也说不清楚。那时桥栏上有很多空花的洞,如同四瓣的花朵。不知何故,那位女生尽然把一只凉鞋落到了桥墩的鱼嘴上。到鱼嘴捡鞋必须要翻过桥栏,翻过桥栏到桥墩还有一米多的距离,此时已经午后一点半了,学校夏日让同学们在家里午睡,不过两点半左右就要上课,那时城里的女中学生似乎从未见过谁赤脚上课。无奈那女生只好叫喊起来:那个帮我捡捡鞋子?那个帮我捡捡鞋子?喊了一阵,无人愿去。一位游泳的男生当时心中纠结得很,去还是不去?瞬间不同的念头如闪电一般地交锋多次,一旦决定帮她之后他立即迅速地上岸上桥翻桥栏下桥墩拾凉鞋,这几乎是一气完成的。2010年8月26日成都二十九中六四级二班十四个同学毕业四十六年后首次聚会时,我们忆起了这件往事,大家感慨不已。九眼桥的模样已经完全改变了,同学们也老了,但那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http://s14/mw690/0026ocj6zy7bUpsDHvT4d&690

http://s7/mw690/0026ocj6zy7bUpwwiO2c6&690

http://s8/mw690/0026ocj6zy7bUpyeO3Rc7&690




上面三幅是47年之前的二班师生照片。


下面六幅照片摄于大家阔别47年之后。

http://s16/mw690/0026ocj6zy7bUpCtXUX8f&690

http://s1/mw690/0026ocj6zy7bUpGgOVG40&690
http://s13/mw690/0026ocj6zy7bUrBsyYIcc&690

http://s3/mw690/0026ocj6zy7bUrPwPSy52&690

http://s9/mw690/0026ocj6zy7bUs6RrHa98&690



http://s16/mw690/0026ocj6zy7bUq6efIX4f&690

最后一张照片是2017.5.24在平乐古镇一线天客栈拍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