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用乒乓球拍的缺点

一、结构的比例问题:
1 拍柄与拍面的比例不合理:
在所有击打球类的把、柄、棒中,乒乓球拍的柄、相对于球拍面积小得可怜。持拍人不得不用拇指、食指(直板还加上中指)握持部分拍面来弥补。不仅横板的搓、削球容易碰食指,直板的横打有效面积大为减小。而且运动员不能精准地界定、区分击打区与握持区。柄与面的比例远离了“0.618的黄金分割率”,既不美观更不好用。
2 海绵胶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搞反了:
现球拍有效宽度多在 15公分、而纵向长度在16公分以上。但击球的拉攻或削球、拍面多为横用,又有很大的水平倾斜,造成球拍宽度在迎球的方向变窄、所以回球容易在拍的两侧打偏、甚至漏球。当球拍的倾角与击球方向成30度时,其有效宽度仅为球拍实际宽度的一半 。(图1)
http://s12/middle/72d5e159gc5b8790bea6b&690图1
但纵向长度却仍有很大余量,胶皮上端的广告区毫无用处,整个击球面使用效率太低。
二、 拍柄问题:
1不符合材料力学原理,球拍像铲子、柄的根部受力最大、但却最细最薄弱。局部内应力过大,只好借助握持的部分拍面发力。还常有“断颈掉头”的折断现象。几年前金景娥在电视直播比赛中就发生过。
2拍柄外形与手形不符,握持不舒适、对手指有硌磨,直板磨食指、横板磨中指。多数专业队员都是先被磨掉过皮、再磨成老茧。发力时球拍还容易脱手。
3不符合运动学:
①拍面的中心线与拍柄的中心线相重合,击球点和拍的重心都在拍柄的延长线上,但却不在小臂的中心轴线上。自然握拍时、横拍的拍面向上翘 (图2):直拍拍面往下垂(图3)
http://s6/bmiddle/72d5e159gc5bb7e7a8365&690
造成小臂与拍面中心线成约60度的正、负夹角。
所以:
a、力的传递经过的折、拐角增多,使击球不易准确!
b、击球的有效半径变短,拍面的中心线与水平线成60度角时,其有效长度仅为实际长度的一半!护台面积和挥拍速度都大为减小。
c、更严重的是击球时小臂的横断面受到了四个附加扭力矩:
● 球拍的重量:拍面水平时重力的扭力最大;拍面侧直立时为零。
● 空气阻力:挥拍速度越大风阻和扭力越大,拍面静止时为零。
● 击球时的拍面倾角:拍面与击球方向垂直时最大,相切时最小。
● 击球点:靠近拍面外沿时大;手柄处最小。
这四个与拍速、拍姿态、击球点等成函数变化的扭力矩,汇集成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力系!作用于球拍和小臂上,严重地影响回球的精度和力度。现在横拍选手不得不采用了“吊腕”式握拍法,其目的就是尽量使球拍中心线与小臂中心线重合,如同用手电筒远处照人,手腕就得往下按——是人迁就了器材。见图4
http://s10/bmiddle/72d5e159gc5bb963ca359&690
吊腕法握拍有点削足适履,因为其副作用很大:手腕长时间处于不自然状态、不好发力、易疲劳;比不“吊腕”的有效半径又短1公分左右;击打对方放高球时、拍形的控制极为困难、多不采用。几年前郝帅和王皓在同一场团体赛中、对同一老外,都是先赢一局又连输三局,就是对方抓住了球拍缺点、改变战术,大放高球而得胜。
②再加上近似于园棍状的拍柄外形,对拍面的轴向转动的控制能力极差、算不上是柄,仅相当于是个小轴!这对于水平角精度要求极严的乒乓球是最大的不利。从击球点到台面的左右边线、可能有几十度角范围,而水平角是既要过网又要触及台面、范围可能小到只有一两度。仅仅依靠拍柄根本不能保证、也只好靠夹持拍面了。
4
拍柄对拍面的平摆角度限制太大:因单纯的腕部摆动范围仅约45度、再加上拍柄的限制,横拍攻球前的引拍不能很好到位;发球时还常常只握持拍面、以让出拍柄的摆动空间。直拍在拉攻的触球瞬间板形又未能全部展开,限制了攻、搓、削等球的旋转和力量。
5 拍柄的有效长度不好改变,限制了近、远台技战术的变换和发挥。
6以拍面中线为轴,调整角度时、手腕和小臂的桡骨及尺骨都要转动,可调范围小、动作又较大、有难度不方便。
7直拍握持的有效半径短、攻击力量和护台面积都减小。
8 横、直板的柄长不等、不能通用,不利于运动员自身比较选型。
9攻球时只有少数手指发力:横握式拇指和食指须夹住拍面只靠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发力;直拍攻球主要是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点式,无名指和小指均未能起作用。
10 横拍打反手的“拧拍”时、拍面向下转角近150度,不方便。
11
横拍吊腕后打变线攻球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