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脊梁——行政律师的苦与乐
(2011-12-29 14:33: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律法视眼 |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由于行政诉讼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亦被坊间戏称为“鸡蛋碰石头”式的诉讼。这显然是一种我们常识认为的“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但公民们为什么明知石头硬,却还非要碰?这无疑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法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政府官员在法律面前越来越平民化。这种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来说其意义是深远的。如何使“鸡蛋碰石头”能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和弱势群体的自然选择,对于行政律师而言依然是一个不算轻松的命题。
梁启超说过:“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因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的话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实行。如果“民智”未开,公民根本不懂得自我维权,那么法律制定得再多,也可能被束之高阁,或者被任意曲解,公民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民主法治仍然难以落实。
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需要政府部门敬畏法律,小心翼翼地使用手中的权力。但当下的现实是,部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霸道做法,根本不考虑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是一味权力逞强,使得民众在私力救济不能奏效之后被迫走上漫长的诉讼之路。“民告官”虽不完全如传说中的“鸡蛋碰石头”那样悲观,但“鸡蛋”和“石头”的差别确实客观存在,具有高硬度的“石头”在检验中不会有任何损伤,具有低硬度的“鸡蛋”在碰撞中却肯定会遍体鳞伤。
然而一般而言,依法行政的推进有两条道路: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自我约束,即政府部门能够依法认真检视行政作为;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即通过民间诉讼、上访等形式矫正违法行政。毋庸置疑行政诉讼在此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也就更呼吁行政律师的应运而生。
或许在很多人而言,律师有着其他职业的人所没有的光环和自由,然而在这些华丽的外衣之下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无奈。行政律师在代理行政案件,不仅能够体验行政机关在法律面前低头的快感,同时竟然更加能够看到承办案件人性闪光的一面。然而近年来陆续发生了李庄案、哈尔滨律师在道里法院被打案、北海律师案,一些法院对律师进行岐视性安检等引起了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律师尤其是行政的执业环境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是不是律师失去了力量,律师这个神圣之门,地狱之门将要朝向何方?
我们的确要关心律师执业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尤其是行政律师们,对他们的侵害和压力不仅仅只是来源于作为被告的政府,也来源于当事人,甚至是司法局。因此代理行政案件的风险远大于民事和刑事案件,与别的维权律师不同,行政律师的当事人弱势,作为对手的政府则太强大。
近两年,各类拆迁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利益驱动下,“血拆”事件频频发生。即便“宜黄事件”后当地“一把手”被免职,也阻挡不了地方政府在拆迁中的积极性,拆迁由此也成为当下社会矛盾最为集中的领域。帮助被拆迁者维权的律师,被推到冲突的最前沿,自然也避无可避。据笔者了解到的,很多拆迁律师之所以不到拆迁现场,往往是因为到了征地拆迁现场,几乎百分之百会惹上麻烦。被打只是一种,更有甚者,如果律师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说拆迁是违法的,一旦被拆迁人聚集,情绪激动,政府甚至会以律师煽动闹事而采取措施。而有些话,在律所、在法庭上、在听证会上讲,性质就会完全不同。多年从事行政诉讼的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王优银律师认为,抗打压是行政律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因专门从事拆迁法律服务,每个月都有地方政府到律所和北京市司法局来告状。他说,来自地方政府的打压非常普遍,表现形式各异,这是从事行政诉讼不可避免的。从事行政诉讼的风险主要不是来源于地方政府,而是来源于当事人。当事人虽然请了律师,却不完全相信律师。而有时候如果掌握不了当事人的情绪,律师就有风险了。
这种风险是,请了律师的原告,往往会由松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团结的群体,有了相对一致的主张,政府往往会认为这是律师在其中起了不好的作用,一旦这些当事人有了与政府对抗的情绪,律师安抚不下来,责任就归结到律师头上。专门代理行政案件,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行为,那么到底是什么使行政律所一如既往的坚持专门从事行政诉讼案件呢?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王优银律师表示:“为公民权利而斗争是行政律师的使命,以行政律师的力量去推进中国法治的进程。”这或许就是行政律师即使顶着各种压力也愿意义无反顾的坚持。
然而行政法治的进程需要用偏执的态度来开路,既显得畸形,代价也太大,这是百姓的悲哀,是行政律师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行政律师的悲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援他们的人太少了,他们几乎是在孤军作战,不但要与“对方”作战,还要提防来自亲友阵营的冷言冷语和暗箭。他们没有被平庸所淹没,已经算是奇迹。但笔者不以“偏执”视之,而且,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人乃是民族的脊梁。
只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脊梁”上不应该继续背负那么多的重压,他们理应受到广泛的声援和支持。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一齐发出声音,前驱者还需要用“偏执”开路么?要想整个国民拥有健全的人格,需要大家一齐努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