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学科理念

(2015-11-18 22:06:58)
标签:

超学科

计算语言学

冯志伟

       http://s15/mw690/0026mqgfgy6X6wPjmQSbe&690

                   颐和园十七孔桥

      超学科理念

        --计算语言学的超学科研究之一

                冯志伟

 “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届交叉学科国际研讨会(Klein et al. 2001)。在这次研讨会上,PiagetJantsch各自陈述了他们的超学科理论框架。Piaget认为“当思维的常规结构和基础模式成熟以后,将会形成一种系统或结构的普遍理论”(Klein 2004515),这就是超学科的理论。Jantsch1972:106)认为,超学科就是以普遍公理和新兴的认识论范式为基础,在教育或创新系统中对所有学科和交叉学科进行的协调,这样的协调是一种研究、创新和教育间多层次的系统化合作。在PiagetJantsch之后,超学科就被看成一种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及其所生存的世界服务。

理论物理学家Basarab Nicolescu曾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倡导成立了国际超学科研究中心。

1987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超学科大会,并通过了《超学科章程》。

Meeth1978)和Moss et al.2003)等人主张,可以按照学科融合的程度对超学科进行阐释:超学科处在学科融合的最高层次,它要从实际问题开始,并从整体的角度考察问题,超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超学科做了这样的描述:超学科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横跨这些不同的学科,取代并超越它们,从而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UNESCO2003)。

Giri2002)、Nicolescu2002),PohlHadorn2008)、Leavy2011)等分别从学科结构、认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将超学科看成一种具有协同作用和整体效应的研究理念。

国内学者冯志伟(1996),吴宗杰、殷企平(2006),吴宗杰(2008)和蒋逸民(2009)较早关注到超学科理论的发展动向。近期,胡壮麟(2012)和李颖(2013)梳理了超学科研究的应用型特征,认为超学科应当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复杂多元的学科间相互配合的研究。胡壮麟(2013)完整地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HasanMartin等对超学科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