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msky的题元理论

标签:
chomsky题元论元主目mmt模型逻辑关系语义关系 |
Chomsky的题元理论
冯志伟
除了语义关系之外,Chomsky还引进了逻辑学中的论元(argument),在逻辑学中,命题的意义是通过谓词和它的论元来表示的,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表示为谓词和论元的关系,Chomsky把逻辑学中的“论元”叫做个体词(individual)。这样,Chomsky就可以在他的生成语法中表示逻辑关系了。
我在多年前提出的MMT模型(多叉多标记树模型),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分为4种:
1.
2.
3.
4.
我把在词典中存储的单词的形态、语法和语义信息叫做“静态信息”(static information),把上述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信息叫做动态信息(dynamic information)。自动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词典中存储的静态信息,自动地推算出上述的各种动态信息,这就是MMT模型中的“双态理论”(Bi-state theory)。
Chomsky在他的生成语法中,不仅研究了词组类型关系,还研究了句法功能关系、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全面地描述语言中的各种信息,是符合自然语言处理的要求的。
下面我们介绍Chomsky 的题元理论。
Chomsky把逻辑学的命题中的谓词(predicate)和个体词(individual)的关系用θ(题元)来表示,称为“题元关系”(θ-relation)。例如,
(1)
(2)
在(1)中的ran quickly是谓词,John是个体词,这是一个一元命题,John充当“施事”的题元;(2)中的likes是谓词,John和Mary是个体词,这是一个二元命题,John充当“施事”的题元,Mary充当“受事”的题元。
1.
2.
例如,在例句(2)中,根据第1条准则,主目John充当施事的题元,就不能再充当受事的题元,主目Mary充当了受事的题元,就不能再充当施事的题元;根据第2条准则,施事既然由John来充当,就不能再由Mary来充当,受事既然由Mary来充当,就不能再由John来充当。有了这样的题元准则,就可以限制转换的条件。
如果在题元位置上缺少有形词,就必须用无形词来填充,这样的无形词叫做“空语类”(proform),用PRO来表示。例如,在句子“It is unclear to see who”(不清楚去看谁)中,see是一个二元谓词,但是在句子中只有“受事”who,没有施事,因而在施事的位置上用PRO来填充。写为如下形式:
It is unclear [COMP [PRO to see who]]
其中的COMP是“标句成分”,表示它后面可以引入一个句子,这个COMP中的所有字母都用大写,与前面X阶标理论中用来表示补语的Comp不同。在由COMP引入的句子to see who中,在施事位置用空语类PRO来填充。
题元理论(θ-theory)把语义角色引入了生成语法中,语义角色反映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tion)和逻辑关系(logic relation),这样一来,生成语法就与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能反映句法功能,也能反映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