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米轨滇越铁路来到滇南,特别是来到碧色寨,不能不提寸轨个碧石铁路。
对于碧色寨,有的人只留意了“米轨滇越铁路碧色寨火车站”,他们忽略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火车站,那就是“寸轨个碧石铁路碧色寨火车站”。
米轨铁路的轨距是1.00米,而寸轨铁路的轨距只有0.6米,相对于1.435米的准轨铁路来说,米轨铁路被称为小火车,寸轨铁路则更是名副其实的小火车了。
十分有意思,100年前这两种不同轨距的小火车在这里汇集,分别使用各自的车站换装转运货物,人们在这200米之间的场地上来回倒腾,场面可想十分壮观,估计这是当时云南最具活力的地方了。
在北回归线通过的地方,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一个小镇上,汇集了两个不同轨距不同归属的铁路火车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
人们形象地说米轨滇越铁路是至今还在运行着的百年老古董,而寸轨个碧石铁路则是历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
寸轨个碧石铁路今天不仅从全国铁路运输图上彻底消除了,而且连同那些小巧的寸轨铁道、轨枕、机车,以及蒸汽、轰鸣、汽笛声永远地消逝在了滇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寸轨个碧石铁路只留下残存的几处遗迹,更多的事情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
就拿碧色寨来说,米轨滇越铁路的法式站房、米轨铁道、信号设施、货台仓库、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等建筑保留完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们的目光,而在两百米之外的“寸轨个碧石铁路碧色寨火车站”,则是孤凄地矗立在荒草丛中,无人理睬......
法国人修筑的米轨滇越铁路通车后的第十个年头,1921年11月9日,中国人修筑的从个旧到碧色寨的寸轨铁路通车,个旧的大锡直接运到碧色寨,转车后再由滇越铁路运至海防、转水路运往世界各地,同时滇南一带的旅客和货物到了这里要换车转乘上昆明下河口......
转运货物的增加,使得经营转运业务的商号应运而生,每天转运的货物堆积成山,搬来搬去,通宵达旦......
很多西方国家商人也先后在这里开办了储运公司、洋行、酒楼等,中国内地的商人也蜂拥而至,再加上车站员工以及其家属,还有从其它地方来这里苦力等,使这个小地方很快达到了1万多口人,经营项目应有尽有,碧色寨因此也一度被称为“小巴黎”,碧色寨也成为了滇越铁路的交通枢纽。
由于日寇的进犯迫使碧色寨至河口的铁路撤除中断,碧色寨冷落下来。
抗战胜利后虽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米轨滇越铁路修复通车,但是由于外贸业务减退,寸轨个碧石铁路的换装改在雨过铺车站之后,碧色寨车站降为4等小站,往日的喧哗繁荣也逐渐衰退下来......
站在掩没在杂草蒿枝中的寸轨月台上,似乎当年的繁忙与喧哗还在眼前;
望着墙壁上那只剩下一个空壳的三面挂钟,仿佛还听见滴答滴答的响声;
站房对面那残墙断壁的废墟掩埋在荒草丛中,依稀显示出当年的高大气派;
不远处的那段路基,涵洞完整、护墙牢固,好像完工才在昨天......
我们真想沿着那段路基,一直走到蒙自、鸡街、个旧、建水、石屏......,去找寻那些失落的寸轨铁路之梦。
寸轨个碧石铁路的运行图就像一个“T”字型,个旧与碧色寨分别是一横的两个端点,中间的交点是鸡街,一竖的下端点是石屏,“个碧石铁路”名称由此而来。
由于寸轨铁路已经被撤除,路基大部分已经变成耕地,桥梁隧道已经废弃荒芜,要徒步探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能对蒙自、鸡街、个旧等地尚存的寸轨铁路遗迹进行参观游览了。
我们首先来到蒙自火车站,这里经多次扩建改造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痕迹了,只是火车站外面还留有一幢二层楼的法式建筑,与周围的房屋迥然不同,红瓦黄墙,石拱门窗造型,木制百叶窗......,还能把它与火车站联系起来。
蒙自火车站是一座坐落在闹市当中车站,也是我们徒步米轨铁路以来第一次看见车站进出机口安装有大铁门的车站。在我的印象中,鸡街、个旧火车站也有围墙及大铁门,这可能是中国人设计理念与法国的不同之处吧。
蒙自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仅沉积着厚重的历史,而且也蕴藏着灿烂的文化。
但是它的发展也颇具戏剧色彩呢。远的不说,就拿近百年来说,就因为铁路交通与首脑机关搬迁两个因素使蒙自遭遇两次冷落。
一是当年法国人勘察修建滇越铁路时是要经过蒙自的,由于民间的抵制反对,滇越铁路只好避开蒙自城绕道碧色寨,因此蒙自错失历史良机被冷落了;
二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个旧锡工业兴旺发达时期,红河州政府搬迁个旧,使蒙自再次遭遇冷落;
有趣的是,便利的交通(寸轨改造升级为米轨、公路四通八达)改变了蒙自的地位;红河州政府又搬迁回到蒙自,才又使蒙自又赶上了腾飞的列车。
在美丽如画的南湖之滨,我们参观游览了那些与寸轨铁路、米轨铁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迹。这些经过精心修缮的建筑掩映在绿树花丛中,美丽与沧桑,休闲与厚重,就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那些雕塑在向人们叙说着过桥米线的传说,还有那些往日的小火车的故事......
鸡街距离蒙自30多公里,从宽敞的红河大道驱车片刻就到。小时候我们曾经跟随母亲在鸡街居住过一段时间,对鸡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随着鸡街的临近心情不免激动起来。
当我们走进鸡街火车站时,中午的阳光把堆满了拆卸下来的那些铁轨晒得烫脚,空气里弥漫着铁锈的气味,鸡街车站几个字还醒目地立在站房顶上,那座红瓦黄墙仿照西方建筑风格的站房和我记忆中的模样丝毫不差,几十年的岁月依旧风华不改。
我徜徉在月台上就像和一个离别多年的老朋友那样交谈、仔细端详着他,企图从那些岁月的皱褶里找寻当年的风采......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小火车进站后,小商贩们在站台上沿着火车窗户叫卖花生、甘蔗、水果,铁路食堂用板车拉来饭菜供应旅客,那个时候使用大磁碗盛饭,菜就盖在上面,几分钱一大碗,短短十几分钟的停车时间,旅客们下车买东西洗脸上厕所,当当当,开车的钟声响了,旅客们登上列车,站台上又恢复了平静,旅客们把吃完饭菜的那些大磁碗从列车窗户递出来交给正在挨着车窗的铁路食堂的员工,火车鸣叫着汽笛,吐出白色蒸汽,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缓慢驰出车站逐渐消失在远方......
听我在铁路工作的父亲说,那个时候民风淳朴,那些大磁碗很少有丢失和摔破的,即使有来不及递出来的大磁碗,旅客也会拜托列车员返回鸡街车站时交回食堂。
火车站的钟声实际上是用铁锤敲打一节悬挂在站房屋檐下的铁轨发出的,当当当,十分悦耳,那声响后来出现在我读书的南站小学,成为上下课的钟声,伴我走过天真的少年时光......
几十年过去,鸡街车站已是面目憔悴,宽阔的车站除了那3股米轨铁路还有米轨火车通行外,靠近站台的一侧已经成为撤除下来的铁轨堆放的场地了,昔日那些被火车轮子摩擦打起火花,发出咣当当声响,铺在路基上锃亮油光的活生生的铁轨,现在静静地堆放在一起,一大片,一大片,暴晒在烈日下和裸露在风雨之中,就像是一片寸轨铁路的坟场......
我们试图找到一段铺设在路基轨枕之上的寸轨铁路,也期望从某个角落找到一辆废弃的机车或车厢,哪怕是隐藏在机库或掩埋在荒草废土里,但是我们走遍了车站,失望之极,最后在那些堆放废弃的铁轨堆的缝隙里找到了一小段寸轨铁路,尘土掩埋,锈迹斑斑,6寸的轨距,显得那样柔弱与凄凉......
我忐忑不安地走出车站,试图去找寻我们小时候住过的那幢平房,顺着记忆中的方向走去,绕过几条巷子,我来到一处树荫下,我一阵兴奋,居然那幢青砖瓦房的职工宿舍还在!房子前面树荫下晾晒着衣物,还有人居住,我真想走进那曾经居住过的单元,看看屋子,抚摸一下门窗,告诉他们,这里是我几十年前居住过的房子!
我记得,当时这幢平房和其他房子依次排开坐落在小山坡上,可以看见火车从远处进出车站,四周是菜地,种了一些包谷、四季豆,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在草地里摘将军草,吹响巴豆荚,去火车站看火车......
几十年过去了,小时候居住过的房子还在,但是,比这个重要得多的寸轨铁路小火车却消逝了,我不免伤感万分。
因为鸡街离我的故乡沙甸只有几公里的路,所以,那个时候母亲也时常带我们跨过寸轨铁路,走路去沙甸看望亲戚,小住些日子。
那时候,谁家有在个碧石铁路公司工作的人,要被乡亲们羡慕不已呢,坐小火车成为沙甸人最炫耀的事,小火车成为沙甸人外出最方便的交通。
许多著名学者乘坐小火车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像马坚、林松那样的著名学者。
我的父亲也是沿着寸轨铁路外出参加工作的,母亲后来带领我们离开故乡也是乘坐小火车,铁路改变了我们一家的人生道路,这是后话。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回族村寨,得益于米轨滇越铁路与寸轨个碧石铁路的交通便利,勤劳的沙甸人乘坐小火车往返于个旧、开远、昆明、河口之间,扩大了与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农耕、经商、办厂、兴教,使沙甸成为一个殷实富足的农村,半个世纪过去,今天的沙甸已经不是往日的样子了,新盖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的大道一望无边,新建的大清真寺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壮观无比......
在鸡街火车站外面不远有一处叫做莲花池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大工地,我们停下汽车,爬上一座小山坡,从这里可以看见正在修筑的泛亚铁路。
只见那尚未完工的高高耸立的鸡街特大桥的几十根桥墩一字排开,伸向远方,十分壮观雄伟,这边的路基正在夯实,远处的铺轨机正在作业,......
不要多久,一条钢铁巨龙就要穿过蒙自坝子,奔向东南亚。与旁边不远的那条百年前的米轨铁路相比,反差太大了,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泛亚铁路的走向就是那条百年前被否定的滇越铁路的西线方案,星移斗转,新旧交替,百年米轨真的老了......
我们继续沿着鸡街到个旧的老公路前进,汽车在山谷里蜿蜒迂回,我知道,那条曾经通往个旧的寸轨铁路就在这条山谷里,我不时把头探出窗外,目光在那些山梁上搜寻,希望能够看见被废弃的一段寸轨路基,一个桥涵,或者一个隧道......,满目青山翠,无处寻旧址,我不禁有些伤感。
汽车驾驶员得知我们对寸轨铁路有感情,宽慰我们说,放心好了,我送你们去看一个尚存的寸轨小火车站,我们顿时高兴起来,取出照相机,等待着这难得的见面时刻。
汽车在一个小镇前停了下来,我们下车四处张望,见附近屋顶矗立着一块乍甸乳业的广告牌,莫非这里就是乍甸火车站?
我们兴奋地顺着山坡跑上去,当我们来到坡上时,大家傻眼了,这里哪儿有什么火车站啊,这分明是一个大工地,推土机、挖掘机正在紧张地施工,山坡上的田地被推平,那些树木也连根拔起,一条正在推挖基础的公路雏形伸向山谷那边......,
我们不甘心,朝一幢孤零零立在山坡边上的小楼走过去,小楼已经被挖掘机掀去了一角,周围其他建筑也被推倒,一片狼藉,已经看不出楼房的用途了。
要不是墙上还贴着一张信笺大小的搬迁通知,我们还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个碧石铁路乍甸火车站!通知的大意是,为支持省道S212的建设,根据铁路局与当地政府的协议,乍甸火车站土地及房建设备处置给政府建设使用,搬迁于某日完成云云。
从这幢楼房周围的几棵大树及山坡走向来看,这应该就是乍甸火车站的站房了,从工地施工情况看,也许明天这座小楼就要从地球上消失,在山谷里它矗立了70多年,然而经不住今天挖掘机的一铲,当年著名的乍甸车站,今天就要为新公路让出地盘,一条崭新的高等级公路将从这里经过,是喜是悲?
悲喜交加!
寸轨铁路从修建的那天开始,就埋下了速度慢、运载量低等先天不足,设计修建者也有预见地把鸡街、石屏一线的路基桥梁隧道按照米轨标准施工,为以后升级改造成米轨留了后路,所以,鸡街至石屏的寸轨铁路于70年代就已经改造升级为米轨,鸡街至个旧的寸轨铁路也于80年代拆除。
可喜的是,新旧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悲哀的是,当局没有考虑保留一些寸轨的遗址,毕竟这是一段足以引为自豪的铁路啊!
个旧是有名的锡都,是寸轨个碧石铁路的起点站。
寸轨个碧石铁路把个旧的大锡运出去,又把先进的矿业设备及生活物资运进来,小火车促进了个旧的大发展,小火车使个旧成为一座热闹的城市。
个旧还是个碧石铁路公司所在地。
个碧石铁路公司的那座石拱型大门依然雄伟屹立在路边,当年这里汇集了以陈鹤亭为代表的一群中国民族工商人士及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工程师,担任着个碧石铁路的勘测设计及修建管理工作。
寸轨个碧石铁路自1915年5月开工,直至1936年10月10日才全线开通。这条或许是中国修建时间最长的铁路,实现的是一群硬骨头式的中国工商业者的铁轨梦想。
寸轨个碧石铁路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寸轨改米轨的升级改造,最后一段个旧到鸡街的寸轨铁路也在1997年彻底停止运营,寸轨铁路“七十而终”,寸轨个碧石铁路彻底完成了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的使命。
在个旧金湖畔人们再也见不到小火车的身影,在滇南的群山中人们再也不会听到“小火车”汽笛与车轮滚动的鸣响,在青山田野人们再也看不到“小火车”黑色烟雾与白色蒸汽飘荡的景象了......,寸轨个碧石铁路永远地消逝在群山峻岭之中。
如今我们还能从个碧石铁路公司遗址去想象寸轨个碧石铁路当年的风采。
我记得小时候去个碧石铁路公司父亲的办公室玩,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院落,各种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有球场,有花园,办公楼走道铺着花纹地砖,门窗镶嵌彩色玻璃......
后来个碧石铁路并入昆明铁路局后,昆明小石坝铁路中学就搬迁到这里,如今当年的个碧石铁路公司只留下了当街的大门和一幢两层办公楼,楼上为博物馆,楼下则出租给一家餐厅,遗憾的是,博物馆闭馆维修,我们没能进入参观,只是在周围看看。
个旧火车站的站房还在,改作为一个商场,已经面目全非了。我怎么变换角度都无法避开那几个不伦不类的广告牌,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站台已经烟火缭绕,变成一座烧烤城,寸轨铁路、月台、道岔、水塔等铁路设施荡然无存,只有那座F形状的给水机水鹤,不起眼地立在一个转角,默默地诉说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火车站附近一条名称为东兴街的地方,从二楼推开窗子,火车站货场一览无遗,白晃晃的大锡一堆堆码满了货场,煤炭、水泥、木材也应有尽有,汽车、马车、马帮来来往往,人欢马叫......,
如今火车站不复存在,与小火车有关的一切也消失了,四处高楼林立,街道绿荫摇曳,只有火车站旁边,1954年洪水灾害过后留下的那个今天叫做金湖的湖泊还在......
我们来到金湖边上,老阴山倒影在湖水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而寸轨铁路则尘封在人行道水泥地里,路基、铺路石、轨枕不见踪影,两根平行的铁轨就像镶嵌在人行道上的一条弧形花纹,成为金湖畔的一道装饰......
人们在这里休闲散步,购物小吃,大部分人没有小火车的概念,不知道个旧曾经还有火车的历史,只有老一辈个旧人还能从这里回忆起那个小火车的时代了。
夜晚,这里湖光山色辉映,万家灯火阑珊,没有了小火车的个旧依然是一座热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