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文学的隐喻

(2013-08-06 15:31:30)

六十三个问题谈谈文学的隐喻——

在散文写作中,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其自身所产生的文学力量,隐喻和意象、象征就引起许多散文写作者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写作技巧。

我注意到玉凤近来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发现她已由一般的写作暗示与说理(比如《玉石》中的识玉暗示识人;比如《家谱》透露的男女平等意识)走向更高的文学技巧:娴熟地运用隐喻,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意象。这当然是一种好的写作方向。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隐喻。

一、什么是隐喻

隐喻其实就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头脑中,当把两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使某一种事物的某种属性通过另一种事物具体地呈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隐喻。

这里所说的隐喻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与修辞学中的隐喻有所区别。修辞学讲的譬喻格,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这三种譬喻方式都是由于喻本和喻体之间有着相似点构成的,而且它们一般都在词组和句子中发挥着作用。但是我们所说的文学隐喻则与之有所区别,随着隐喻的对象升华,这种隐喻是作用于某一个段落甚至全篇之中的,从而成为一种隐喻意象。

在创作心理上,意象思维实际上就是联想思维模式,它不仅能使审美对象呈现于感知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而且能使所感知的形象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联想具有隐喻本性。

另外,在隐喻的运用中,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只有喻本和喻体的性质不同才能形成隐喻;二是隐喻的双方不仅分属不同领域的异质事物,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必须越大越好。差异越大,隐喻的张力也就越大。

为了说明什么是隐喻,我们还是举大家已经了解的例子:

在玉凤的作品中,《城市..系列》中的“痂”就是一个大胆且又新鲜的隐喻。我开始在首篇《算命先生》读到这个“痂”,心里发笑,怎么整出了这么个东西,看着也不舒服。可是读着读着,我意识到了这是在说人性,的确是这样,结痂蕴蓄什么,就是生活中打个弯的地方,那肯定也是或大或小的人生经历,就像水流遇到礁石呈现的旋窝。由算命人又说到算命先生的窘迫,特别是句“谁能说他们心里没有结痂呢至此,“痂”的意象显现

后面几篇,还与人性有关,并且穿插进其他隐喻意象,比如“我有时会有一种错觉,我总以为是农村孕育了城市,而城市却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被分娩,那连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脐带,一直在进行着新鲜的血液交换,从来不敢间断。”还比如“教堂的尖顶立着红色的十字架”,等等。在这当中,“痂”的意象或隐或显,总是萦绕于怀,久久挥之不去。

树的结痂和人性心理的疤痕可谓相距遥远,这使隐喻有了文学张力。从这个隐喻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痂”已经脱离了修辞学概念的譬喻,上升为文学隐喻。

二、隐喻的功能

从写作和欣赏的实践看,人们总结出大致有以下功能:

    1、造型功能。这基本是隐喻固有的功能。就是它以一种直觉的感知意象(也就是喻体)赋予对象(也就是喻本)一种具体的形象化呈现。具有造型这种功能的隐喻是描绘性的。比较常见的是基于喻本和喻体之间的物理相似基础上的“感知的造型”。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叶子和二月的花朵,这是两回事,但因为都在红色上趋于一致,所以才有此喻。

    2、情感功能。这也属于隐喻的普通功能。隐喻的情感功能主要是基于心理

感觉的方位来显现,通常它也兼有造型功能。比如李清照的诗句“人比黄花瘦”,人和菊花当然分属不同领域,但在细长上两者相似,这符合上面说的造型功能,问题是进一步理解就会明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忧郁和悲伤之情,寄托了诗人百无聊赖被思念折磨的情感。事实上,在作品中当情感隐喻连续运用时,其情感功能特别强烈。

    3、预言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叙事散文中。这时隐喻不再是某个特定事物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氛围、意味、情调或者冥冥之物的对应或外化。一般情况下,这种隐喻往往预示这人物命运、事态发展、心态变化的去时或结局。比如玉凤的《围里》,里面的树木等景物描写、对话的怪异,这些东西聚合到一起,总是会弥漫出一种压抑的气氛,从而衬托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三、隐喻的理解

你提出了一个隐喻(立像),别人就会有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这就是隐喻理解。如今,隐喻理解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隐喻的出现会导出一个隐喻意象,象征也是这样,会导出一个象征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其实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并不新鲜,中国古代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通俗一点说,意象在心里想象出来的形象。这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意象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人类形成意象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即“取象”活动。取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比类取像,是思维过程中以“像”为工具,通过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由此及彼地进行比较、类比而获得的意象。这种情况比较多。再一种是抽象,思维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形成意象。意象产生和发展的想象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意象思维方式。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由于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在散文作品中,欣赏者对所立之“像”就会产生差异。换句话说,基于不同的认知感受和不同的认知视角,人们对同一物象会进行迥然不同的意象表达。这是正常的。比如看见红色的火焰,有人会理解成革命,有人会理解成暴力,也会有人理解成为爱情,这都不奇怪。记得我在分析田放的“太阳”意象时,我就说这是一个公共象征,代表温暖,那么有没有私设象征呢?当然有,在一定语境下说是博大也可以。这些都能体现出喻本和喻体之间的“认知相似性”,并且能够形象地反映出本体的本质特性,从而不仅冲破了认知障碍,还使对作品的欣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实这就跟说话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会出现障碍,最典型的就是“我怎么跟你就是说不到一块呢?”于是产生认知焦灼,难以沟通。这怨谁,我看双方都有问题。要知道,认知相似性是基于人们之间的认知关联性,所以成功的交际是基于交际双方有效的信息沟通而产生认同感及心理共鸣。在这当中,对隐喻的理解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说了这些,我的想法是——

作为作者,你设置的隐喻要考虑受众的大多数,要取得欣赏者的认可并从中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考虑到这些,你的想象翅膀就可以在蓝天任意翱翔,你的探知双鳍就可以在大海恣肆浮游。你会感到,在你的笔下,整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以表现的。

    那么欣赏者呢,作为阅读的认知主体,面对的认知语境是一个以自身为核心,以所欣赏的文本为主要背景,以固有的自身知识为基本框架,以联想为主线的动态的、与文本语境同生共变的、渐趋完善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意象构建过程。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美妙的。
    四、隐喻的意义

其实,隐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最早是在诗歌中开始应用的。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使用了隐喻用自然界中雎鸠求鱼的现象,来表达男女之间的追求关系。这种情况在古代诗歌中很多,比如“在天愿为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在现代诗歌中,隐喻的使用也非常广泛,如余光中的《乡愁》就非常典型。在现代散文、小说中对隐喻的重视已经十分普遍,通过隐喻的运用以具体喻抽象,以有形喻无形,使抽象物体具体化,无形物体有形化,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象,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确是这样,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任何词汇的表达都显得乏力,而隐喻则不同,隐喻富有表现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运用隐喻,可以使文字增色;感悟隐喻,可以让思想升华。

    五、隐喻的运用

    这里简单说一下,运用好隐喻,需要观察、联想,这是让隐喻在文学作品中飞翔,呈现异彩的基础功课。我总觉得,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为文字而文字,而要从生活的沃土中吸取营养,丰富我们的艺术想象,从而完美我们的文学创作

隐喻是语言认知学中的内容,散文的创新除了题材、内容等方面要赋予新的追求外,还包括语言、形式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这里我想再多说几句。大家体会一下,在玉凤最近的几篇作品中,这篇《城市..系列》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其实,就是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和异质化。本来她的语言已经很有特点,当初我就是从她的第一篇作品“采药”看到的她,觉得这人语言还可以,就别在外面摸索了,干脆进我的门吧。现在看来她的进步很快,这当然与她的个人努力有关,也与她的多方涉猎有关。那么,除了个性化和异质化,还有什么?我想大家应该能感觉到,就是她所使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相对都能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前面例举的“城市分娩”就是一例,里面还有许多。这使我们看到,有的文字单元,已经不仅仅是记事与传达思想的工具了,也不依赖于整体的框架而存在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到一惊,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新散文的写法。你这个小妮子啊,到底还是在新散文的湖水中啜了一口。那么新散文有什么不好呢?其实我也多次说过,一些新散文短章是很优秀的作品,包括格致的散文。优秀在哪?就是因为语言上的这些特点,还有恰到好处的心灵叙说。但是我要说,糖放得多了就腻,信仰成为宗教就会疯狂,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才好。比如传统的散文也讲究隐喻和意象,但比较单一,至多是意象并列,但一些新散文作家不是这样,而是对意象有着特别的嗜好,在单篇中大量使用隐喻,造成意象繁复,跳跃不定,神秘诡异,再加上十分冗长近似唠叨的叙说,那就不是让人在欣赏散文了,而是听一个头脑混乱的病人叙说病情。当然还有虚假,就不提了。

说到这里,我也唠叨一句:技巧归根结底是为散文的写作意图服务的,技巧是给思想插上翅膀,让思想的驰骋过程成为人们的审美感受过程。当然,这里有个把握的问题,要知道,“度”这个概念,在任何领域都是重要的。

2013.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