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安妮的《英伦遗梦刘公岛》

(2012-08-12 16:23:04)
标签:

英伦

刘公岛

历史

华勇营

笔法

散文理论

点评安妮的《英伦遗梦刘公岛》 链接:http://www.zgswjw.com/bbs/thread-12381-3-1.html

——说明:点评这篇文章,因观点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点评者与作者的争议,这在文学评论中应该说是正常的,现将相关不同看法一并贴出。另:这篇文章在中散游记版发出后,同样引起争议,因非侃文帖范围,不再涉及。

 

点评9、 2012-7-31 15:33


  这篇《英伦遗梦刘公岛》是作者安妮提出放到侃文帖里点评的。要阅读好这篇散文,必须要知道那一段历史——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列强接踵而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年4月,中国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赔偿巨款、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外,还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随后到了1898年,就发生了安妮文章倒数第三个自然段所讲述的事情。对中国人民来说,这当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作为天津人,我还感到痛心的是,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其中的英军实际上是由中国人组成的部队,英军就用这支部队去攻打天津,攻打义和团,最终天津的城门就叫这支部队给攻下来的,他们帽徽上的那个标志就是天津的一个城门。安妮在刘公岛看到的英国军营,实际上就是英军的“华勇营”。
  上世纪,威海档案馆为了寻找历史记忆中失却的那32年空白,曾到英国查找复印历史资料。安妮文中对此也有述及,说对方给以了协助,只是有一点没说,为了复印,威海花了100多万元。
  十几年前,我曾带队出访,到过威海卫,也上了威海湾的刘公岛,了解过英军强租威海卫的屈辱历史,印象极为深刻。
  好了,历史基本是这个情况,下面就来看看安妮的文章——
  实际上了解了这段历史,这篇文章就不难分析了,因为该文结构并不复杂,基本上是按照作者的游踪展开的。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作者是不是要“发思古只幽情”。看来是这样的。
  除了个别的字、句、词使用不合规矩之外,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显示了作者安妮笔法的不凡功底。看来作者的脚步非一般常人不能比,她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对于写这类文章还是比较适应的。比如她善于展开行文中的比较,如第二段刘公岛和新西兰两个博物馆的比较,想象中的威海和奥克兰博物馆海水淡化器的比较等等。作者的语言清新,善于展开,引导读者跟着她的脚步走,而且步履所到、目光所及,无不与所要表达的主题紧紧相关,没有繁芜的枝杈干扰。
  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就是作者行文中似乎带有对英伦文化的欣赏,比如——
  “离开废弃的指挥所信步前行。脚下是宽阔整齐的石板大路,路边是两行法国梧桐树,梧桐的后面是爬满了藤蔓的石墙,路边有讲究的排水沟。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昔日主人生活的严谨和讲究。”
  “再看周围,城堡式的围墙,路旁的绿化和纵横的排水沟,都带有强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范儿。这样的建筑是我在新西兰常见的,英伦后裔走到哪里就将渗透到骨子里的维多利亚风格带到那里。”
  “下得山来,我想继续寻找博物馆里的英伦一条街。那些商店、酒吧、饭店早已被百多年来的风霜洗白,全部被当代农民的海鲜、理发等小店取而代之,昔日的辉煌和文明不复存在。”
  单纯从语言上说,安妮这些文字有一种清新、冲淡的美,很合我的口味,如果放在别处,那该多好,可是在这,我总有一种担心,怕对主题有影响。事实上文章题目就有这种味道。
  果不其然,到了结尾,也就是该“发思古之幽情”的时候,安妮的表述也是模糊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参观甲午海战的基地刘公岛的我却意外接触到这个跌落了的,来自于英伦三岛的遗梦。原本这个梦的里的内容是什么?美丽、丑恶、战争、和平,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无论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还是威海刘公岛,似乎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的梦。现在这个梦只沉睡在博物馆里,掩埋在旧建筑中,没有什么人对此有兴趣。而我不看到了这个梦,还亲自步量、亲手触摸了被遗落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的我不知是该惊、该喜,还是该愤、该怒。”
  也许安妮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我却要指出,每年的5月24日,威海都要在这一天鸣放防空警报,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警示市民勿忘国耻。   
    是的,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

 

作者安妮的回复: 2012-7-31 18:05

 

谢谢李仪先生的点评。但是我很不喜欢“屈辱”这个情节。如果说“屈辱”美国的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澳大利亚的古利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应该屈辱得无以自处。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完全被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的列强夺取,其中印第安人和古利人几乎被灭绝,只有毛利人例外。因为当时毛利人与英女皇签署了一个“怀唐伊”条约,献出土地,接受英国的管辖而休兵。

我也去过其他没有白人大量移民的原英国殖民地的南太平洋岛国。从地理环境来说,南太平洋岛国都差不多,有白人移民的国家与没有白人移民的国家相比,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有着天壤之别。那些没有白人移民的岛国因为没有被白人带去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文明所辐射,至今任然贫穷落后。我开车在美丽的萨摩亚岛从南到北上转了一天,除了杂乱无章的原始森林外,我没有看到一片农地,一个果园、一个牧场、一个工厂。岛民们处于无所事事的原始生活状态,太阳下山后就出来到处游荡。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好,可是他们靠什么为生?我杞人忧天似地为他们担忧。

工业文明就是工业文明,英国人走到哪里就将它带到哪里,从客观上来说有促进殖民地的文明进程。我在威海看到的英伦遗迹与在新西兰看到的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不恨移民新西兰的英国人,为什么要恨移民中国的英国人?我欣赏起始维多利亚时代的新西兰文化,为什么要“屈辱”于威海遗存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化?这样我岂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精神变态者了吗?

文化就是文化,文明就是文明。英国人知道与中国政府只签了30年的租约,可是设计房屋、道路、排水没有一样只是赋予它们30年的寿命的设计,那些设计现在看来都不落后,我为什么不赞叹?在临时租来的土地上一样认真地去规划,去经营,这本身就是文明的一种---负责任。而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的建设是怎么在做呢?去年的几场大雨,全国各地的广场都成了看海的景点。

光有“屈辱”的愤慨,爱国的热情就能够将国家建设好吗?100多年过去了,刘公岛上的建筑至今没有超越那些英伦遗迹。人们并没有因为赶走了殖民者而更爱那片土地,从而将它建设得更好。我看到的是英伦文明的失落,和本土文化的忽视。那么这100多年以来刘公岛的百姓是受益于回归还是受害于回归呢?刘公岛被殖民的时间太短,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假设。如果刘公岛是另外一个香港,在90年代还给中国,这个回答是不言而喻的。

我知道这些观点是不被爱国热情者接受,我只是请大家去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去爱我们的每一寸土地的?怎么去照顾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在爱国的前提下任凭他们自贫、自穷是爱吗?在“勿忘国耻”的教育中应该去问问当地的老人,当年他们置身于维多利亚文明之中时感受到的是什么。

我更不喜欢因“屈辱”情结而产生的仇恨、报复和洗刷情结。就像最近热议的北京奥运开幕中藏着宏大中国文化中的暴发户情结与伦敦奥运开幕的大英帝国包容情结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急吼吼地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的雪耻,一个则慢悠悠地叙述自己现实和不完美。中国人要有英国人的心态,可能还需要100年。放平心态,从我做起,我也希望从各位文友能如此。

 

点评者对于安妮回复的回复:2012-7-31 22:48

 

我很难接受你的这一段话:“从地理环境来说,南太平洋岛国都差不多,有白人移民的国家与没有白人移民的国家相比,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有着天壤之别。”
我也不同意你对屈辱的不同意见。
我这里只是就文章进行点评,但是一篇文章应该是有思想的文章。 
文章既然发出来就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就是说当我们借文来抒发自己感情时,还需要透过这一层,发掘得更为深刻,引发我们对社会、对人生与人性的更多更深的关注。

 

安妮对此栏的点评:

安妮  我说的是我看见的事实,我看到的你并没有看见,但你可以保留你的认为。  发表于 2012-7-31 22:52
 
点评者的再回复: 2012-8-1 08:53
 
安妮,小小的点评文章,让我很有感慨。我知道,有你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外界之于大脑,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很正常。
    你在文革中长大,我虚长你十几岁,但我的经历告诉我,常识也告诉我,人要有是非观,比如爱是人间最圣洁的感情,判断爱的正确与否,就是要知道爱谁,如果你对有图谋与你的人也讲爱,那就是对真正爱你的人的打击,把两者混为一起都不行。爱一个国家,我认为是人类之爱中最高的爱,是大爱,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但这种爱越老弥坚,以至半夜常常被这种感情惊醒。这里需要处理国家、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我没有说你不爱国的意思,你也是希望国家发展、强大,但我对你的历史观不赞同。
    历史是复杂的,往往很难穿透那一层层迷雾。但好在近代史还较为清晰一些。满清的腐败,导致被动、挨打、落后,致使国家蒙羞、人民蒙羞,我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并不为过。
    你我都没有经历过1898那一段历史,但我们父辈经历过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他们告诉我,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无私地对待另一个国家(如今的外交,也是国家利益的角逐),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会主动开门揖盗,说:侵略我吧、占有我吧、幸福我吧......
    争论不影响文谊,问好。
 
安妮对此栏的点评:
安妮  同样是爱,方法不同。一种是鼓励、包容、忍耐、等待;一种是爱之深责之切。对于国家和个人这两种爱都需要。  发表于 2012-8-1 12: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