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三晋大地上

(2012-06-09 16:40:08)
标签:

杂谈

行走在三晋大地上

 

历尽沧桑

从远古走来

沿着太行山西翼飞翔

歇脚于衡山,梳理羽毛

然后奋然南行,与黄河相伴

在汾河湾书写历史

给大地留下一串故事

 

如今,我行走在三晋大地上

阅晋公风采,霸业初创

看符秦心胸,不渡淮河

想,从古至今,英雄常在

难平天下心

唯山巍然,水长流

天地悠悠

 

2012.5.25于临汾

 

 

     在这首诗里,我把山西想象成一只羽翼展开的大鹏,因为它能展开我的许多思绪。

2012年5月23日晚,我登上西行的列车,开始此次的散心之旅。说是散心,实在是因为这一段因为一些事情搅在一起,心态不是很好,需要出去走一走。事先,我在博上留了说明,以免让来访的朋友知道。说明上特意说行期已定,行程未定,确实如此,也有走哪算哪的意思。既然回来了,就让大家跟我再走一趟,看看风景也好啊。

车进山西境内,天色熹微,这时我想起20年前初到山西的情况。那次全队十几人都是各单位的领导干部,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因此有一个细节至今印象深刻,就是行程中凡入庙宇,看别人所为行事。果然,队中有一个大大咧咧的老领导,每到一寺他必拜,于是就出现有趣一幕,他买香我就买香,他磕头我就磕头,结果后边一溜都跟着磕。对此,我不觉得这跟信仰有什么相悖,只不过入乡随俗讨个吉利罢了。那次来晋,主要是游历太原以北,先后看了晋祠、乔家大院、五台山、悬空寺和大同的石窟等地方。

5月24日中午,车抵山西临汾。这是该趟车的终点站,我在部队时的连长就住在这个城市。出站后,早已在站口等候的老连长把我径直拉到他的家中,因为房子宽绰,独门独院,上下两层十几间,就把我安排在他家。

到家就是接风,喝酒时老连长的二儿子岗子作陪。当年岗子三岁时我曾把他和他哥哥从玉门带到临汾,那时我是个小青年,俩孩子是淘孩子,两天两夜的火车啊,还是硬座,想想也难。其实淘孩子才有出息,老大现在是乡镇的领导,老二是当地公安的基层领导,后来两天就是老二的司机拉着我满处跑。

临汾古称平阳,为华夏第一都”的美誉,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这是“中国一词由来。

当天下午,我们就前往襄汾的丁村,到汾河湾寻觅人类产生初期的秘密。丁村临汾市35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1953年,当地人们在汾河湾挖沙,挖出了大量石片石器和动物化石,翌年秋,国家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进一步挖掘考察,由此丁村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这个时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1976年又发现一块小孩顶骨化石,更加证实了丁村人存在的事实。山西丁村文化的发掘,把中国人类历史又提前了5000年,同时根据头盖骨的特征判断,中国人与欧洲人有不同的起源。

丁村,还存有明清两代民居。这些明代四合院房架不高,朴实无华,舒适幽雅,里外都有彩画。清代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成组配套,栩栩如生。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这样宝贵的宅子之所以保存完好,一方面得益于地处偏僻,兵荒马乱的时代仍能享一隅清静。另外,丁家人对祖产的爱惜与保护也让人钦佩。

    转天,司机小杜在送完岗子后返回拉着我们去绵山山又称介山,是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绵山流传最广是介推被焚的故事了。据说,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弃国流亡,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多年之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而此时介子推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携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醒悟后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找,但遍寻无果,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放火烧山,把介之推逼出来,但介拒不出山,母子相拥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于是就有了寒食节一说我想,在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端午纪念屈原,再是清明寒食缅怀介推。两位大夫,一南一北,确实值得人们怀念

    在绵山是坐游区内的电瓶车游览的,许多景点并没有上去,但毕竟已经身到绵山,填补遗憾了。这样我们省下了时间,转而又去看离此不远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距绵山4公里。我们出了绵山,就是在镇上一家面馆吃的饭。这顿饭的名字我问了多少次才记住,叫“掐疙瘩”,呵呵,加上几个炒菜,挺对胃口。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第一民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以前北京曾有一家报纸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我看王家大院,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大——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名义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只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其次是巧——这些房屋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做到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

再次是精——王家大院的建筑,贵精而不贵丽”,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其中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由于这些特点,有人曾感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信哉斯言!

与其北边的乔家不同,王家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中午吃饭时听面馆的服务员说,现在王家后人大多在国外。

    晚上,我们又谈起白天在王家大院的印象,不胜感慨。接着,就明天去壶口事做了安排,这才是我多年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晚,联系以前来晋的情况,写下《行走在三晋大地上》一诗。

 

 

               以下摄于丁村

http://s10/bmiddle/72ce76f3tc2067e6cf679&690

http://s9/bmiddle/72ce76f3tc20681496aa8&690

http://s7/bmiddle/72ce76f3tc20688213ba6&690             丁村的土布很有特色

http://s12/bmiddle/72ce76f3tc2068acdb8eb&690             这位丁姓老人说:这村都姓丁,有几个是外来户。
            
http://s4/bmiddle/72ce76f3tc2068d449743&690

http://s15/bmiddle/72ce76f3tc2069263458e&690
             以下摄于绵山
http://s12/bmiddle/72ce76f3tc20699faadfb&690

http://s12/bmiddle/72ce76f3tc2069cb3d84b&690

http://s8/bmiddle/72ce76f3tc2069f602c87&690
             以下摄于王家大院
http://s2/bmiddle/72ce76f3tc206a286c641&690

http://s12/bmiddle/72ce76f3tc206a632abbb&690

http://s1/bmiddle/72ce76f3tc206a92dad90&690

http://s16/bmiddle/72ce76f3tc206ac03492f&690

http://s9/bmiddle/72ce76f3tc206ae693008&690

http://s6/bmiddle/72ce76f3tc206b0fc5b95&690

http://s7/bmiddle/72ce76f3tc206b377f786&690

http://s4/bmiddle/72ce76f3tc206b5cd4543&690

http://s4/bmiddle/72ce76f3tc206b81f6e73&690             这是小姐的闺房

http://s11/bmiddle/72ce76f3tc206bad20eea&690

http://s7/bmiddle/72ce76f3tc206c13e0836&690

http://s7/bmiddle/72ce76f3tc206c42daed6&690

http://s7/bmiddle/72ce76f3tc206c69fa1f6&690             书塾得留个影

http://s10/bmiddle/72ce76f3tc206c8dc9a29&690             当地捏泥人的老人

http://s10/bmiddle/72ce76f3tc206cbfcce79&690             这是王家的一处后花园

http://s10/bmiddle/72ce76f3tc206ce791379&690

http://s6/bmiddle/72ce76f3tc206d0cd9715&690

             在老连长家门口留个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