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叉口经新庄,度西岭,折而北有善应寺。寺中四松最奇。门列天兵十,状极诡异
。廊下有五百罗汉。』。
清●【日下旧闻考】
京城之西山八大处有古刹长安寺,俗称八大处一处。
与友北京鬼見愁自西森而上过清凉寺、姚家寺塔而下至八大处,方欲乘公交返城。忽見一处之长安寺寺门大开,遂与北京鬼见愁进寺瞻仰。
甫入寺门,一影壁呈於前,上书《登欢喜地》,过影壁左行再北,甬道两侧,松柏掩映,高阜之上一殿,石額上书《善应长安禅林》。
高阜石阶之右有康熙十年礼部尚书龚鼎孽所撰《重修善应长安寺十方常住碑》。
碑文载:『都城之西山,名蓝胜迹不可胜数。其规模宏丽、表表杰出者曰善应寺,肇建于明弘治之十有七年,其檀越为中贵邓公……』。
据此可知善应长安寺由明代弘治间袁姓太监于弘治十七年所建。碑文又载:『顺治己亥,有济南居士囗口明号西楼者,家居京师,感梦矢志,先捐金修五大士殿,凡七楹。次修正殿暨五百声闻等殿,与夫堂阁、寮舍、藩溷、庖湢……』。
可知于顺治己亥年(1659年)由一居京之济南人号西楼之人重修善应寺。
碑文载:『大司马中丞周公,因省墓过寺,徘徊观览,甚叹美之……』,明清之际,尝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然清顺治朝及康熙十年之前,兵部尚书並无周姓之人,不知龚鼎孽所云『大司马中丞周公』为何人?亦或龚鼎孽有难言之隐?不便於寺碑之上提及此人,而以『大司马中丞周公』而代之。
明《帝京景物略》载∶『善应寺,殿佛不结趺,高几危坐,仪如中土。两庑塑羅汉五百,穿崖踏海,游戏极态。摹吳伟画卷也。吳号小仙,受之宣庙,东北昌化寺壁,其手跡。』。
据此描述可知长安寺之佛像异於其它寺庙佛像盘腿趺坐,而是凭几而坐,且其貌非西域之容而是中土之貌。两庑五百罗汉是摹西山昌化寺吳小仙所绘五百罗汉图而塑,形态各异。
惜今已无存,憾也。
今之长安寺,尚存古白皮松巍然耸立。
前殿石阶两侧石栏板,似为近年重修所用别处之栏板,原应为平行四边形,而今为矩形另於两侧配两块三角形石件。
前殿后廊两侧尚殘存两祯壁画,一幅为关羽千里寻兄图,另一幅似为水淹七军图。
寺之南塔院尚存四方砖塔一座,为明嘉庆時惠月承公和尚之塔,寺之北塔院亦存四方砖塔一座为乾隆朝万寿寺方丈量周和尚塔。
惠月承公之塔四面砖雕为团花,而量周和尚塔所雕为龍。
北塔院除量周和尚塔外,尚有几座小墓,应为寺之僧人之墓。
长安寺能得以重修,实一幸事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