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得名,实自金始,历元明不易……明洪武初设北平布政使司……永乐迁都改为顺天府
而以大兴名县,为附郭之首邑,国朝定鼎,因其名而不改,仍为大兴县。』。
清●【大兴县志】
明清两朝,除皇城外北京设顺天府,顺天府下辖两县,一为大兴县,一为宛平县。两县为附郭县,以鼓楼和地安门为界。
清《大兴县志》载:大兴县分土东至定福庄与通州交界,西至后宰门(地安门),与宛平县交界,南至永定门外荊家鋪与東安县交界,北至安定门外海青庙交昌平界。
大兴县衙衙署在今大兴胡同,现东城区公安局即其旧址。
大兴县衙对面即大兴县昭显城隍庙。
昭显玉皇庙於清同治十一年移建於此,由同治十一年『移建昭显城隍庙碑记』碑载:『我聖朝定鼎以來,凡天下府厅、州县城隍府祠,莫不尊严,优加庙貌,载在祀典,惟我县神庙,向在头门西壁,仅属一楹。由明迄今四百六十余年,所从來湫隘过甚』。
由此可知大兴城隍庙原址在大兴县衙门内西侧,庙之殿只有一间,甚为狭小。
時有大兴县文人刘永怀见大兴县城隍庙之狹小,思『都邑迺首善之区,殊不足壮观瞻』,遂邀集同仁『集议另奉启宇,倡率俻资,余(刘永怀)自庚午冬(同治九年)在县之坤方(按后天八卦方位西南方向)置有空地一段,南北长廿六丈三尺,东西十三丈有奇……』,刘永怀在大兴县衙对面南偏西购得空地,禀吿大兴知县郑沂,准备兴工建城隍庙,于『壬申(同治十一年)孟春鳩工兴建大殿三间,东西耳殿二间,焚化宝库二座,东西配殿六间,东西客堂二间,二层腰殿三间,山门五间……岁余诸毕竣。』。
碑文又载在城隍庙『兑方(西面)亦有古庵萬善寺,曾供协天大帝,碑载乾隆壬寅重修』,至同治七年万善寺的僧人『潜结匪人,拆毁殿宇,几无完舍,遍被荒芜,继而僧遁……』,刘永怀姜伯麟等又对万善寺进行修葺。
昭显城隍庙山门尚存,山门镌大兴县文人姜伯麟书石联:
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己
隂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山门墙镌『监觀有赫』四字。此四字出自先秦佚名之作《詩●大雅●皇矣》篇,大意为世间忠奸善悪都在上天监观之下。
今之昭显城隍庙如众多寺庙一样成为居民大杂院矣!
移建昭显城隍庙碑记拓片(碑阳)

碑阴
碑侧
明宣德香炉拓片

清康熙三十四年铁钟拓片
大兴县地图
打鷹洼
2019年9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