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宏庙胡同西之西斜街有古道观《显应观》。
显应观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1563年),由明嘉靖四十二年吏部尚书徐阶撰文、文渊阁侍辦王槐所书《勅赐显应观纪成之碑》载:『宮之西旧有大泽,堪輿家谓京师龙脉所经法,宜补塞。』,可知明初之际西斜街应为河道,其周边应为水聚集之地,风水家认为应填埋大泽。時有『道士鮑教玉者梦玄帝,俾即其地建阁以奉玉皇。』。京城信士及民众『翕然从之』,遂运土填泽『举畚雲兴遐迩,坌集转轂运杵声,披舁动地,闻于宮中。』。
此事惊动皇宮,嘉靖帝闻之『命工部尚书雷礼发巨材,都督朱希孝课功(监督工程),(工部)尚书徐杲视规制,仍赐帑银四千两,凡瓦石彩绘之限於制者,並许用焉。』。
即显应观的建设由民建变成官建,由朝廷出银並委三名大臣督建,大约是明世宗崇奉道教,且闻建显应观为护龙脉之故,故下旨其规制可不受朝廷限制。
显应观『中作玄帝殿,而其重门、配殿、钟鼓之楼、梵修之室,则听(鮑)教玉以士民之所施者自为之。』,可看出朝廷对显应观既非常重视,又放权于道士鲍教玉可以自行决定非主要建筑的建设。
显应观『工始于二月至七月,故泽囗夷屹为崇址(大泽被填平成为道观),檐楹丽乎囗灏,,丹青炫於云霞,羽盖琼轮若驾苍虬,载青鳥陟降乎』,可想见显应观当日之规模,然最重要的是在此建庙观在于『斯宇护地脉以完固拱』。所以嘉靖帝『上赐名曰显应观』。
二百一十六年后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下旨重修显应观,据清四十四年《重修显应观记》碑载:『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上命协办大学士尚书英廉董莅所司重加葺治,门堂殿阁,櫰栋垣墉,废者完之,蔽者新之,用内帑银三千九百有奇,以己亥春二月经始,至秋九月落成。』。
又历一百三十二年后,至清宣统三年,这座勅赐显应观已『因风雨侵蚀,瓦砖绽缺,油漆颓落,太不雅观。虽目覩心伤,無如巨款难筹,亦徒欷吁而已』,所幸『有諸大善士发愿慨助重修本观佛殿三层,前后东西配殿亦均加垅,群墙抹灰,油漆彩画,煥然一新。又添盖东西禅堂共八间及院内种松柏树二十余株』,並立重修显应观碑,此時清廷已近灭亡,此次重修全由民间善士捐资重修。
历一百八年后的显应观已成居民大杂院矣。有些殿宇已被拆除,惟残存大殿之残留彩绘和街旁石香炉座及一座抱桿石和文保牌方可知此处曾是一座历经四百五十余年的勅建道观。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标注显应观位置

【明】嘉靖四十二年《勅赐显应观纪成之碑》拓片
【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显应观碑》拓片
【清】宣统三年《重修显应观碑》拓片
打鷹洼
2019年8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