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日下旧闻考》知马鞍山极乐峰古迹甚多,久欲一访而不得其時。
千灵山,古称马鞍山,明《帝京景物略》载:『都城中西望,一山高秀如驼脊上峰……戒坛后五里极乐峰也』,清《日下旧闻考》载:『极乐峰在马鞍山之西』,民国《房山县志山脉》载:『马鞍山,城东北五十里,两峰突起,中间类似马鞍。山有洞相传孙膑庞涓隠此』。均未载千灵山之名,《千灵》之名不知起自何時。
前与友北京鬼见愁登山至戒台寺,忽生去极乐峰探路之念,以待來日访之。遂弃戒台寺而取道马鞍山极乐峰。
至马鞍山取中路沿山径而上,至观音洞,观音洞又名厐涓洞,相传为厐涓从鬼谷子学艺之所,《日下旧闻考》载『极乐峰在马鞍山之西,太古洞即化阳洞,亦名庞涓洞,洞门刻太古化阳洞五字。洞左石塔十一层……』,传说观音洞甚深,《日下旧闻考》载:『有太古洞最勝,列炬而入,百乳千螺俱成佛像,不知其深几里也。』,又载:『化阳洞洞囗垂藤幙之,秉炬入,如眢井,半里有龙跃,有魚游,有狮坐,石乳所凝也。再入,有石佛危坐,西罅一穴冥冥然,下与浑河通。洞一名庞涓洞。』,洞左侧有『嘉靖三十九年……石塔十一层。刻造周围佛像八十八尊,上四面四尊……』,惜观音洞值守人员未在岗,而不得入,甚憾!
復拾阶而上过山门至文殊庵,文殊庵建石洞中,内奉文殊菩薩,石洞拱门有石额上镌《文殊庵》三字,山壁有文殊庵摩崖碑,碑被有机玻璃罩住,无缘得见。
文殊庵与财神洞及送子观音洞合称朝阳三慧洞,山壁有摩崖《戒坛朝阳三慧洞建礼懺施茶功德碑记》碑,碑为有机玻璃罩所复盖,不得读,由国图藏兹碑拓片可知此碑为信士楊大林等人布施茶银助僧人于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举办佛事之用,此碑镌於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1609年)。
沿山径继行,路侧崖壁有北方天王洞,供奉北方天王。
过北方天王洞,石磴尽头有石墙拱门,门上石额曰《山門镇静》,过拱门,地甚阔,崖下有洞,名极乐洞。洞外有摩崖碑,因罩以有机玻璃罩,碑文不可见,国家图书舘藏有马鞍山极乐洞碑拓片。
碑文可见『马鞍山极乐洞,山僧明囗囗闻此岩岐路,鳥迹遊人罕践,旧有其穴名曰极乐……先师竹杖芒鞋遍历天下勝境,及此岩……遂欣欣然高持钵囊,折碎王(主)杖于半片……』,此碑大部分残毀,碑文落款可见『內官监周思礼、王(喜)』等多人之名。
再上行渐至峰顶,有实山上人塔,塔已毀,今之塔为重建。
塔之稍上为金色弥勒佛。
自峰沿山径而下至《佛岩垂笑》山壁有古洞,洞口为石拱门,洞内石壁镌刻摩崖阿弥陀佛石像。
复下行至伏虎亭,民间传说观音洞高僧割肉饲虎,虎终成正果,(割肉饲虎之典出自史记,后佛教亦多有故事流传)。伏虎亭侧山壁下有三座石窟,似旧時亦应奉有佛像。
再下行至药师洞,内奉药师佛及日光、月光二菩薩。
复行则至道孚洞及道孚塔遗址,道孚塔有二,一在戒台寺,一在极乐峰,道孚,马鞍山万寿大戒坛第一代开山大坛主。明景泰间《孚公大师行实碑》载:『大师俗姓刘氏,諱道孚,字信庵,别号如幻……七岁(永乐五年1408年)依京城灵谷寺礼前堂庆叟为师……宣德丙午(1426年),召至京师……出入禁中』,至明英宗時『英庙闻其名,召之……呼为凤头和尚,寻升僧录司讲经。』,如幻大师见戒台寺败落,遂『乃往住兹山。』於是重修戒台寺。景泰七年(1456年)圆寂,俗寿五十五岁。
如幻大师常于极乐峰道孚洞静修。故圆寂后於洞侧立塔。
继下行有韦驮洞,洞内奉护法韦驮,韦驮洞之下有崖,崖下之洞为《关公洞》,关公洞早名朝阳洞,洞外有万历三十三年《戒坛马鞍山万寿朝阳洞碑记》碑。碑为僧人明慧及內官监太监等立。碑阴镌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信士捐银之名。
关公洞下行有《送子娘娘洞》、《达摩洞》、《财神洞》,至山下有路右行,则至《孙膑洞》,民间传说孙膑居此从师鬼谷子。
此行傖促决定,恐誤公交,走马观花,观音洞因锁门未进,只能再待來日再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