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牛岡囗益險隘。自此而登,左萬丈溪,右千仭壁,徑断處架以棧,過张公洞即滴水岩矣。』。
清 ● 【日下舊聞考】
三九寒冬,与友北京鬼见愁再登门头沟滴水岩,以观天泉寺冰柱奇景。
自2015年至今六上滴水岩,滴水岩座于万山深处,深峽之尽头,其地险而幽,明代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描述滴水岩:
『过仰山村,捨涧,行碎石中。石没故道,履剝其面,芒鞋割其耳。蹄翻石,濺如雪,
火星星,舂碾声应四谷。叉腰望嵯岈天一行,壁高气阴,登虽惫,不汗而栗。上黄牛
岡口,壁益恣不度,两柱白白及天路益峻又滑也。周望无路,折而忽通者,十八疊。
移步亦折,或数里折,疊疊之石,体色競異,亦十八法。望煙一繚,有朱垣如,紺屋
如,上上益力,路折不通矣,壑其前。直下视,漆漆无所见。度人以棧,人无敢桟度
者。能度此,步蹞有洞而僧,有殿而佛……』。
文中『望煙一缭,有朱垣如,绀屋如』则是古刹天泉寺。
《帝京景物略》成书於明崇祯時,据此推断天泉寺应建於明崇祯之前,天泉寺明碑无存,现存二碑,一为清康熙癸卯年(康熙二年,1663年)碑,一为清道光六年(1826年)碑。
清康熙二年碑载:『此剎路径崎岖,殿宇巍峨。内供大悲金像,(因)遭雨患,失去七臂……遂捐己赀,兼募微施,命工补镌,圣像圆成四十二臂……』,今重修千臂观音像为二十四臂。
清道光六年碑(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此碑为道光二十六年似有誤)载:『观音大士法堂前上有云石浮岚,灵源如注,瞻仰者咸云天所存留,特此献立锡囗水池一座……』。
今寺殿之右溶洞内水池尚存,洞顶滴水入池叮咚悦耳,四季不竭,池内之水清彻见底,可谓奇景。
观音殿凿崖壁为殿,崖上滴水四時不断,滴于殿檐,每至隆冬滴水凝为冰柱,掩于殿门,乃京城一奇景也。
历代文人多於滴水岩留下众多诗作。古人谓之《灵岩揽勝》,实不虚此名矣。
诗以记行:
咏滴水岩
鬼斧神工滴水岩,
峰耸千仭怪石巉。
山风呼啸行古道,
寒鴉啼鳴掠青檀。
危崖寒泉晶珠水,
蓝若冰凝梵剎檐。
古洞幽幽深几许?
犹忆老僧静参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