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北京鬼见愁,2014年於爬山之途寻访凤凰岭车耳营石佛殿之北魏太和佛造像。
此石佛造像镌刻於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亦有说为太和十三年(489年),距今已1500余年。
因石佛像1998年3月被盗,同年9月破案,佛像被追回后先后存于石刻博物舘和首都博物舘,而未得见。
2017年,与友北京鬼见愁应老同学之邀,于首博参观『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后,得见到长存於此的北魏太和佛造像,后又同往北京石刻博物舘瞻仰此佛造像之复制品。
石佛造像为背光释迦牟尼,宝相荘严,螺发跣足,衣纹流暢。石佛背面上部雕刻124尊小佛像,下部鐫刻造像之年及造像人姓名:『太和廿(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此句之后为阎姓族人捐资刻像人名。
民国時石佛殿几近倾圮,民国元老李石曾等人按山东历城四门塔形式结合欧式风格重修石佛殿。
某电视台以此佛像被盗始末播出一档专题片,此片连续观看了数遍,深为记者的辛苦所感动。
然而也为片中所述一些细节产生疑问。略述於下:
其一:电视片中引用『清光绪顺天府志』所载:『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记者又於石佛殿院内发现一断碑,並称此碑为『重修石佛殿碑』,余查阅存於国家图书舘所藏此碑拓片,对照碑文和电视片中所播之碑文字相同,而此碑非『石佛殿重修碑』,而是『清咸丰二年石佛殿茶棚修路碑』,碑文记述:
『金顶妙峰山天仙聖母,显著非常,诚求必应。凡进香人等由石佛殿朝顶(即上妙峰山
进香),山路崎岖,登临匪易。石佛殿住持融和,募化砌筑石道肆百余丈,检刨碎石開
填土道。又捐资生息以为岁修。今已工竣,謹将捐筑芳名钱数开列於左。
计开:
(后为捐资人,略去)……
所有收用錢文,及砌筑石道地名、丈数,並岁修生息章程勒石囗后』
『监修:石佛殿囗囗仝立』,『承修人:車耳营(人名略)』
『大清咸丰二年四月』。
据此碑文可知此碑为石佛殿茶棚修路碑,而非电视片言之凿凿的『甭问,这肯定是石佛殿的重修碑』。
其二:此碑落款为大清咸丰二年四月,电视片中引用《清光绪顺天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而立於咸丰二年四月的修路碑中即称车耳营之殿为石佛殿,兹殿住持为僧人融和,亦即是说在早於光绪六年(1880年)的咸丰二年(1852年)车耳营已有石佛殿了,其间相差了22年,而顺天府志所载『通州张云翼访得之(石佛)』,电视片引用《府志》之载张云翼在永定门寻到石佛,光绪帝命将石佛送至车耳营,并建石殿以供奉。
而在《府志》『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一句前面尚有一句话,是『前人未著录』之语,连起來应是『前人未著录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访得之』之事,此句之意愚以为是“通州张云翼寻得石佛是前人没有记载之意。”。
其三:既然咸丰二年即已存在石佛殿,殿中定有石佛造像,假设光绪六年通州张云翼于永定门寻得石佛像一尊是确有其事,那么石佛殿中豈不应有两尊石佛?为何成书于『光绪甲申仲冬(1884年)开雕,丙戌季夏(1886年)畢工(光绪10~12年)』的《府志》载『前人未著录』。令人费解。
诗之以记:
千年释迦像荘严,
凤凰岭下历暑寒。
殿宇石佛两分处,
何時宝像归衹園
石佛殿
存於首博真品

存於石刻博物舘仿品

对比图

存於首博真品

存於石刻博物舘仿品
石博背面
石博仿品背面上部小佛像
仿品背面下部铭文
※
※
※
※
※
以下照片摄於2014年
车耳营石佛殿与山东历城四门塔对照(四门塔图片源自闪电新闻,謹致谢意)
咸丰二年石佛殿修路碑碑阳
碑阴
石佛殿茶棚修路碑和拓片对照

电视片截图

清 ● 【光绪顺天府志】(存于国图)

奉宽 ● 【妙峰山琐记】(存于国图)
打鷹洼
2018年3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