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点】从融合到全纳:面向2030的融合教育新视野

(2017-10-20 11:56:32)

【热点】从融合到全纳:面向2030的融合教育新视野

原创 2017-10-12 作者:董奇 等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公号

http://mp.weixin.qq.com/s/pqPhZ2eQ3lMb_eUOoncmdw

 

文:董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俊明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特殊教育》副主编,博士生导师;国卉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本文约670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残障人经历了被社会排斥、隔离到融合的变迁,残障孩子同样经历了相应的受教育境遇。然而,残疾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针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求大会上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从保障人权的视角强调维护个体受教育权利和无歧视的全纳包容理念。全纳教育提出后,在我国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在学术界和特殊教育的实践领域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全纳教育”的提出,将融合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一般意义上融合教育的突破和超越,也是融合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核心是接纳、归属感、社区感、发展和公平,倡导通过教育让每一位残障人士生活得同样精彩。全纳教育思想为我国面向2030的融合教育拓展了新的视野。

 

“他们”与“我们”的阻隔:残障学生遭遇融合瓶颈

从隔离到融合是特殊教育的巨大进步。然而,残障学生融合教育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在融合教育的边界里,主流社会是“我们”,残障人则被视作“他们”,要融入主流社会必须符合“正常化”标准,这成为阻隔残障学生社会融合的瓶颈。

 

(一)为“我们”而定的标准将“他们”拒之门外

融合教育是残障学生社会融合的重要前提,它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融合教育的思想基础是“正常化”和“回归主流”,仅仅关注一部分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看成是“他们”,把“他们”融合于“我们”作为目标。残疾儿童能否“回归”主流社会,需要符合按照正常人“我们”所设定的标准。否则,就只能将 “他们”拒之门外。事实上,融合教育在推行过程中,有障碍的儿童常常被看作原本应该被安置到特殊教育班级或学校, 只是不得已临时安排在普通教育环境中的教育对象。于是,智力障碍或精神残疾的孩子能和普通学校学生融合的只是其中极小部分,大多数因为难以达标而被拒于普通学校门外。最后,这些无法达到普通学校就读标准的孩子仍留在与主流教育隔离的特殊学校中,甚至留在家里或社区安置智障人的“阳光之家”里。其结果是,被视为“他们”的残障学生仍然被主流社会的“我们”所区别乃至排斥,融而有别、融而不合,是融合教育尴尬局面的典型征兆。

我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这种符合我国实际的融合教育形式推出后,惠及了无数残障孩子。然而,残障儿童被接纳和安置到主流教育环境中去,既有教师基于班级管理和学习成绩检测的准入条件标准,又有普通学校家长优化孩子成长环境的突出要求,也有校园欺凌在特殊儿童身上的强烈反映。这些都成为融合教育阻隔残障学生的条件和门槛,致使多数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的政策背景下仍然只能待在和主流教育隔离的特殊学校中。据中残联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09个,在校生7488人,其中聋生6191人,盲生1297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00个,在校生8134人,毕业生5123人。举办特殊学校或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随班就读的推进依然艰难。

 

(二)进入“主流”学校的“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我们”

事实上,进入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有时难免遭到歧视、排斥、欺凌和冷遇,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随班就读的效果也值得商榷。主要问题在于支持保障体系还比较薄弱,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无法落实,资源教室或中心数量有限且设备设施缺乏,已建成的资源教室或中心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残障程度和类型的残障孩子而言,随班就读仅仅是将有障碍或无障碍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不能有效地接纳不同文化、不同智力或不同身体特征的儿童,也难以满足每一位残障孩子个别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随班就读中的“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现象十分突出。并且,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严重不足,残疾儿童在随班就读的班级中得不到专业的帮助和应有的尊重、关注与重视。毋庸讳言,随班就读的效果有失融合教育的初衷。

随班就读制度推行以来,一些进入普通班的残障学生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正常同学及其家长的排斥和歧视。有的家长为了确保残障学生能随班就读,甚至不得不全程陪读。例如,横山县一位残障儿童的母亲为让孩子接受正常教育,5年来她陪着儿子上学。班主任告诉记者,其他家长担心影响自己孩子,曾到学校反映,学校一度面临较大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母子终于慢慢融入班集体之中。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若无这位母亲坚持,恐怕结果并非如此圆满。有类似的尴尬经历,在随班就读的残障孩子中不在少数。

 

(三)残障人被社会放大成为难以包容的“他们”

残障学生即便在学校得到融合,但他们走向社会未必能够真正融合。人们尽管很同情残疾人,但真正接纳和包容很难,环境对于残障学生的社会融合存在着巨大阻力。在社会上,“我们”和“他们”也是对待残障人士态度的分水岭。我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结构的社会,人们通常以血缘或距离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本研究的一项样本量为3662份的市民问卷调查表明,家中有和没有残疾人的市民对于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家中有残疾人的市民把残障人都看成是“我们”,对其社会融合的诉求和意愿迫切而强烈;家中没有残疾者,则往往将残障人看成“他们”,甚至还有人因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而排斥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残疾人的观念还存在不少误区,排斥、歧视残障人士的现象比较常见。即便不奢望和正常人同等地在学校里学习,有时在社会生活中连基本权利都受到侵害。残障人在求职、求学、求偶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歧视和排斥都是司空见惯,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和正常人尚有不小差距。目前,真正尊重、包容残障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残障人和正常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创办爱心小院收教残疾儿童而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全国人大代表高淑珍的心愿是:有专门的学校接收残疾儿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帮助孩子们康复,还有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窗口,社会不再歧视残疾人群体。高淑珍无疑说出了广大残障人士的心声。

 

“他们”到“我们”的转变:全纳教育的历史性突破

自古以来,残障人都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残障人逐渐被社会接纳,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无形的标签总是形影相随,即便出于善意而对其特殊“照顾”,有时也难免使他们产生被视为“另类”的感觉。全纳教育思想为残障学生的社会融合创造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无差别原则打破了残障人与正常人之间的阻隔。

 

(一)无差别原则:打破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

1989年,联合国大会确立《儿童权利公约》,倡导无差别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保护儿童生存与发展、参与表达意见的权利。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便是无差别原则所体现的反歧视精神。全纳教育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着眼于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位学生,反对以“我们”与“他们”的眼光来区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残障孩子本来就是“我们”中的一部分,并不存在“正常化”和“回归主流”的问题,平等享受教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关注对象从“他们”到“我们”的转变,这是全纳教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融合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它将无差别原则从广泛意义上的理念聚焦到教育领域,成为统领融合教育的核心。

 

无差别原则强调:在全纳学校里,不存在谁为特殊者的现象;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特殊的需求,但在享受教育权利上是无差别的;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宝”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纳学校里,无差别原则得以充分体现,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壁垒与界限被打破,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黄志成教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在英国伦敦新汉姆区有一所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该学校从校舍建设、班级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无一不是按照合作教育的精神来考虑的。各种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从小就在一种充满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学习,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无差别原则也并非提倡绝对平均主义,它强调每位学生在受教育权利和人格尊严上无差别,但在个性化的需求上是有差别的。


(二)同在蓝天下:建立无歧视排斥的全纳社会

全纳教育的理念极富人性化和理想色彩,它深刻反映了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残障观。过去,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残疾儿童被视为“魔鬼缠身”,当时对残障人是排斥和拒绝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更谈不上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残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代价,残疾人同样是人类文明的贡献者,社会也对残障人逐步接纳。然而,对残障孩子的教育还是采取隔离教育的方式。《萨拉曼卡宣言》提出“全纳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建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人类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从排斥、隔离、融合到全纳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更高境界来看,全纳教育在我国不仅限于实现残障儿童平等就学的目标,而是要建立一个没有歧视排斥,平等接纳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一切人,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活出有尊严的精彩人生的全纳社会。

有人将全纳教育归纳为接纳(Acceptance)、归属(Belongs)和社区感(Community)(简称ABC)。我们认为,还应当加上发展(Development)和公平(Equity)(简称ABCDE),其根本宗旨是建立没有歧视和排斥的全纳社会,让同在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在一个无歧视、无排斥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为适应未来的全纳社会奠定基础。诚如黄志成教授所说,要通过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提倡积极参与,主张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实现全纳社会”。实际上,与其将全纳教育看作精准的教育模式,倒不如将其看作美好的教育理想,它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融合到全纳:奠定学生步入全纳社会的基础

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更是人类在科技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对教育的终极价值深刻反省后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特殊教育思想的历史性超越。它标志着当代特殊教育已从慈善型、福利型向权利型、普惠型的方向转变;也标志着特殊教育已不再是个别乐善好施者的义举和点缀太平盛世的摆设,而是人文与科学精神有机而完美的结合,是实现教育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全纳教育是为全纳社会奠基的教育,其精髓在于通过由己及人的情境教育,让正常孩子和残障孩子消除隔阂,相互融合。在早期融合教育环境中,儿童在社会能力和社会化游戏领域取得显著性进步,在其他发展领域也取得相似结果,儿童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的改善很可能是融合教育的最大收获。

全纳教育环境不仅使特殊儿童一改在他人怜悯和呵护下饱含眼泪和艰辛,在隔离环境下成长的境遇,使他们充满自信且坚忍不拔地在融合环境中成长,最大可能地发挥潜能,为适应未来全纳社会奠定基础,而且还有助于正常孩子在与残障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学会尊重和包容,养成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和正直善良、勇于担当的杰出人格,成为建设全纳社会的中坚力量。

 

2030全纳教育新视野:让残障人同样生活得精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主办“世界教育论坛”,并发布 “仁川宣言”,强调教育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展望2030年,全纳教育为残障孩子的融合教育拓展了新的视野,残障孩子同样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同样可以活得精彩,同样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一)以“零拒绝”的全纳姿态,让残障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全纳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残障学生融合教育理念,把残障学生视为主流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突破“正常化”和“回归主流”思潮的羁绊和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进入主流学校的藩篱,以“零拒绝”的全纳姿态,向所有残障孩子敞开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大门。未来的融合教育不再囿于对残障学生的安置形式和教育策略,而是以全纳教育的高度,为残障学生的社会融合提供前瞻性理念,渗透人文主义精神,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相吻合的教育思想,平等接纳每位残障孩子,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共同发展。

未来全纳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有效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填补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间的“数字鸿沟”,让残障学生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缩小他们和正常孩子之间数字资本的差异。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和普及的当今社会,可借助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以“慕课”“微课”等形式呈现给无法到学校就学的每一位残障孩子,特别是重度残障孩子;也可利用教育云平台,供在家自学的残障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数字化教育超市”中自主选用学习资源;还可让残障孩子在基于虚拟现实等技术所构建的“智能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共同体”中,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接受教师辅导答疑,增强学习过程的直观性、真实感,交互性、参与感,全景感和沉浸感,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适应其个性化需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以便在虚拟情境中熟悉主流社会,初步建立社会融合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为他们更有效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和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尊重每位学生的特殊需要,为残障学生全面提供无障碍条件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言语、数理逻辑和空间,还包括身体、音乐节律、社交、内省、自然和存在等。残障学生某一方面或许处于弱势,但不排斥其他方面是强项。残奥会上残疾运动员摘金夺银毫不比正常人逊色便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在全纳学校中,每位特殊学生都值得尊重,也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鲜活个体。学校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发现他们的特长,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包容他们的缺点,倾听他们的呼声,尊重他们的需要,最终实现从“他们”到“我们”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会具有重大意义。

全纳教育的实质性变革在于为残障学生全面提供无障碍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只要在校园内,无论是教室、图书馆、会议大厅、教师办公室,还是宿舍、食堂等场所,均应该具有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还需要建有足够的资源教室,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全方位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人文环境上,也应为残障学生营造全方位无歧视、无排斥的良好氛围。只要在全纳学校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是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有“特殊需要”,但决不能被其他人看成另类,更不容许给残障学生贴“标签”。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既要防止对残障学生的歧视,又不要对他们事无巨细地处处提供“照顾”,以免强化其自身的残障意识,而应当鼓励他们尽量和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和学习,强化“我能行”的意识,给予他们和正常孩子无差别的积极心理暗示。


(三)让残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成长,使他们同样拥有精彩人生

残障孩子渴望社会融合是人性使然。他们虽身有残疾,但心中同样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梦想。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残障孩子通常待在特殊机构中,较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但除了少数自闭症患者外,多数残障孩子其实是非常渴望社会融合的。相对于正常孩子而言,残障孩子对周围一切都很好奇,也很友善,他们更加渴望交流。为此,我们需要根据残障孩子的这些性格特点,更进一步地探索促进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他们从被安置的相对封闭、隔离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将孤独、苦难的生活经历转化成比一般孩子更珍惜友谊、更善于同伴交流和感恩的个性。要让残障孩子和正常孩子在一起成长,既帮助残障孩子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又让他们在正常孩子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胆怯和自卑情绪,和正常人相互走近、消除隔阂,建立起社会融合的信心和勇气,使残障人士同样拥有出彩的人生。

融合教育中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特殊儿童,正常儿童在融合教育中也会获得心灵的成长和合作的欢愉。要将正常学生和残障学生安排在一起就学,对正常孩子教育发挥“反哺”作用。通过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让残障孩子的身有疾苦而自强不息精神感动正常孩子。要特别注重对有机会与残障儿童一起成长的无残障儿童关心他人和社会发展的性情培养,使其学会对社会中那些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使之更易成长为构建全纳社会的杰出公民。

全纳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会残障孩子客观、理性看待并接受身体残障的事实,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磨难,以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面对复杂的生活样态,为他们将来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到2030年,要使残障不再成为特殊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和正常学生融合的障碍,残障孩子将和正常孩子一起沐浴在公平、和谐的阳光下,在没有歧视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人格完善、身心愉悦、技能在身、信心满满的社会有用之才。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十期,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学刊》正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请广大作者仔细甄别,谨慎投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