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融合教育的思考

(2017-06-04 11:57:14)

关于融合教育的思考

2017-06-03  作者:厉才茂  来源:心知持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cH_Dyl1BFS9XN8SfhxfdfQ

 

编者按:本文整理节选自残联内刊2013年的文章。作者厉才茂博士,时任北京市残联政研室主任,现任中残联研究室副巡视员。残联主管残疾人康复工作,对融合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深入理解,但其工作和政策重点限于残疾人、无法涵盖广泛的、规模更大的学困生群体。融合教育主要归属于教育部而非残联主管。本文对融合教育的意义和现状及困难,分析透彻;期待相关部门之间尽快深入沟通协调,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作用

 (一)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这里所说的普通教育系统,既包括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社区教育,涵盖终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广义的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融合教育,也可称为全纳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成为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人学率的主要途径。融合教育不单纯指某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和箫略,而是促进健全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合教育的工作目标有两个层次:第一,“ 一个都不能少”,通常也讲“零拒绝”。普通教育系统全面向残疾儿童开放,使残疾儿童不因其残疾而被完全封闭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无论是采取在班就读、跟班走读,还是送教上门,都旨在创造一种形式,让残疾儿童有最多的机会保留在普通教育体系之中。第二,“每个都学得好",通过创造最少限制的环境,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为今后全方位融人社会奠定基础。

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学习。“融合”这一概念,重点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融合不仅仅是一 种接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需要转变,变得 更具弹性、合作性与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革新的一种潮流,目标在于构建全民教育和全纳社会。

(二)融合教育的意义作用

 1.发展融合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编者注:此段略。)

2,发展融合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融合教育的核心价值,强调对个体差异和尊严的尊童,强调对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尊重。融合教育倡导学校提供适合每个人需要的教育,使具有不同需要和学习能力的残疾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得到的支持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的残疾儿童8000多人,其中5643人随班就读,分布在1071个学校、4399个班级。残疾人教育已经形成 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于,其他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基本格局。 全市1700多所中小学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接收残疾儿童人学。这些学校以及学校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得到的支持有限,不仅使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得不到公正对待,随班就读沦为随班“混"读,普通教育本身也将失去公平,无法获得全面、均衡、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发展困境,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又以北京为例,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22所,长期以来自成一体,封闭运行,与普通教育系统互不开放。社会对残疾儿童的负面态度和看法,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编制标准和教师职称待遇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逐渐转化为特殊教育教师和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甚至影响到这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也呼唤融合教育,呼唤融入普通教育体系,呼唤一种更加开放、公平的残疾人教育工作格局。

3,发展融合教育可以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动力

融合教育,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而言,是一价非常严峻的挑战。每个学年,越多、越来越严重的残疾孩子被家长领着来到学校要求人学,是接纳还是拒绝?考验的不仅是校长和教师们的良心与热情,更多的是检验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安置和学校条件。一方面,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的义务,学校没有理由拒绝那些即使暂时不能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残疾学生;另一方面,当前的义务教育受着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童视考试评估,强调学习成绩,推崇所谓的“精英教育“,面对这些残疾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校长和老师们自然会面露难色。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虽然总人数不多,但是分布广泛,特性突出,对普通学校的价值观念、教育资源、管理模式、专业技能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融合教育,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公平带来新的契机,提供新的动力。普通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义,让所有不同基础和条件、不同特长、不同发展需要的孩子都能够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最好的教育,这恰恰是普通教育与融合教育完全契合的目标。有人说,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那么,套用这句话,融合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着一批看起来更不完美的人逐步共同走向完美。

所以,当一位家长领着重度残疾的孩子出现在一位智慧勇敢的普通学校校长面前时,他/她可能不再为如何安置残疾孩子而发愁,相反,给了他/她反思教育弊病的机会和改革教育体制的勇气,因为融合教育势必会触动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中以学校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种倾向和格局,让学校去适应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来适应学校,会触动学校应试教育的那些积弊,让教育回归共本义,即尊重和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更加注重身心发展,更加注素质教育,更加注品行和德性,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综合改革,首先是在教育理念上调整,并进而带动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改革。融合教育之所以能够触动教育自身去改革,关键在于它对人的残疾的认识和看法,对残疾的人的观念和态度,完全不同于往昔。以前,我们看待残疾人,更多关注的是他的残疾,看他佩戴的助听器、乘坐的轮椅忽视了佩戴着助听器的那个人、坐在轮椅上的那个人。以前,我们讲到“残疾”想到的是身心有缺陷,需要治疗和救助的人,却忽略了他们同样是有平等权利的公民,是同样需要发展的人群。以前,我们为了统一教育管理、方便教学安排和降低教育成本,将不同需要的残疾儿童归集到特殊教育学校,现在我们认识到,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改造教育环境,改善教学条件,排除各种观念的、制度的、设施的和服务的障碍,他们完全有机会走出封闭的世界,需要融入到教育的主流中,与健全学生一样成为普通学校教育服务的重要主体。融合教育对残疾儿童不同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关注与支持,更是教育综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试金石。因为我们知道,教育的失败在于没有发掘每个人的潜能,而是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国外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潮流趋势

1770年法国创立世界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以来,残疾人教育经历了长达两个世纪的隔离式教育。20 世纪50年代以来,民权运动兴起,随着个人自由、社会平等观念的深人心,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殊儿童应尽可能地在正常环境中学习、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产生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如“正常化”原则、“去机构化“运动以及回归主流,一体化、融合教育思想等。1994年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 “融合学校”的概念。

融合教育理念倡导:第一,残疾学生无论基于什么原因,不能被排斥于普通教育系统之外,特别是不能排斥于免费和义务的初等或中等教育系统之外。第二,在自己生活的社区教育系统里面接受教育。集中封闭的“寄宿制学校"、“教育托养机构“应当逐步减少。第三,提供合理便利,满足残疾学生的个人需要。“合理便利”是指根据具体需要,在不造成过度或不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确保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或行使受教育权。包括修建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提供合适的便利服务。第四,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康复的、辅助器具的支持。第五,按照有教无类的包容性目标,创造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提供适应个体个性特点的教育。

200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强调“应当确保在名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从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的高度,要求发展融合教育,成为推动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迄今为止,融合教育理念已得到了各国的认同,融合教育的实践已在许多国家实施,融合教育已成为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方向。融合教育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发展模式。

当前,国际残疾人教育的一大趋势是随着进入普通教育系统的残疾学生数量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大幅减少,一些特教学校转变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比如,日本从2001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取消盲校、聋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并把特殊教育改名为“特殊支援教育”,把特殊教育学校改建为特殊支援教育学校,成为指导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多样化,也使得普通学校对受教育者的差异和不同需要的关注和重视度不断提升,发起了一系列融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一些国家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形成了诸多融合教育模式。

美国:

1)咨询模式。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讨论学生的需要,并提供各类物品。

2)团队教学模式。普通教育教和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室中共同工作以完成全部教学。

3)助手服务模式。助教(编者注:影子教师)检查学生的进步、提供辅导并向特殊教育教师汇报学生的学习进展。同时,特殊教育教师每月至少要与班级同学接触一次,以便观察和评估他们的进步。

4)有限移出式服务模式。特殊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去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

日本:

1)巡回教师模式。由一个巡回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地区的指导工作,并向一线的普通教育教和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门的教材、教具以及教学策略。

2)资源教室模式。特殊儿童大部分课程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每周接受1至3课时的特别指导。

3)助教模式。即各学校除了教师外要配备专门的教员或职员对特殊学生提供辅导,必要时,由特殊教育教师来担任。

借助这些融合教育模式,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打破疆界,相互吸纳,不断走向融合。此外,融合教育也改变了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格局,推动了配合联动工作机制的形成。如:英国的学前融合教育“部门间合作模式',强调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合作,共同支持和促进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