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2017-07-17 22:40:33)

以下为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胡思乱想。虽说是胡思乱想吧,但是我觉得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意义。读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从中汲取有营养的成分,另一个,则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正经的也好,不正经的也好,批判式的更好,这样你才会有自己的思想。当然,纯粹为了娱乐的阅读,则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在《时间之尺-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一章中,作者写道“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 ……我们需要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然而这一条,说实话并不适合社会上追求结果的工作中。真实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仅仅追求结果,而且不择手段。老板要看的,就是成果,至于你是通过什么狗屁途径得到的成果,他才不关心。所以作为社会人,尤其是企业人,要做的就是最有效率地、迅速而可持续地拿出可见的成果来,而不是在那边纠结于耐心打磨自己的手段,等你的手段打磨好了,老板的耐心也被你磨光了,留给你的也就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在“如何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一节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由收益值和半衰期组成的象限图。但是貌似作者说的“收益”和我所理解的并不相同:在他看来,只要能让自己有些许提高的,不论在哪一方面,都算“收益”。而在我看来,只有和真实的利益,也就是真金白银,挂钩的,才算是“收益”。由此判断的话,对于我来说,学习工作相关的知识,还有英语,就算是高收益、长半衰期的,而学习其他的,如音乐、练字、文学、诗词等,则都是属于低收益,长半衰期的。虽然同为长半衰期,但是由于收益值不同,而有了决定性的差距。

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可还是没什么进步?”或“为什么我一直在学习,但收入却没有提高?”之类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以收益值为指导,而只是盲目地学习。

在这里半衰期的长短容易判断,但是收益值的高低呢?背诵三首古诗,和三十个英文单词,哪个更重要呢?如果你是一个写手,可能前面更重要,而如果你是一个正准备考四六级的学生,则后者更重要一些。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一切都因人而异。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去背古诗。如果不是为了写作中引用,也不会有几个人去看新诗了。

 

在阅读“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这一节时,我不禁有一个朴素的疑问:我们何以在休息的时间,还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呢?这和以前上学时老师们所宣扬的“学数学学累了,就背背单词作为休息”又有什么区别呢?重点是这样还算得上是休息吗?

我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般的作家,或者叫做写手吧(这个名称应该更恰当)都要鄙视纯休息性的行为呢?我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看电视中,作为休息吗?

作者提到“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的方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但是下面的言里话外,都是要让这项“业余爱好”,必须要是有创造性的、优质的爱好,像看动漫、肥皂剧之类的当然不在其中。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看鸟成魔,看鸟看上人生巅峰的例子,类似的例子以前也看过许多,基本都是一个套路:某一个人,在工作的业余时间,一直坚持一项业余爱好(必须是有创造性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音乐,摄影,或者写作,结果总是一致的:他们的业余爱好,无一例外最终都实现了变现:或者出了书,或者得了奖,业余的坚持,最终都折算成了相应的荣誉和金钱。

我不知道这些写手们,他们举这些例子的目的何在。他们是否想说明,人的爱好,也是需要精心挑选的呢?在你选择你的爱好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将未来可能的变现也作为选择的标尺呢?

我认为,所谓爱好,就是发自心底的喜欢。如果并没有爱,只是因为觉得应该去做,那么久不算是业余爱好,而只是业余工作罢了。

而事实上,真正能让我感到放松的,几乎都是那些对未来毫无价值的事务。比如动画(就是简单的后宫剧),比如美剧肥皂剧,再比如游戏。我并没有从中谋求变现的价值。但是因为有上面那些人的存在,让我觉得我在这些事务上的投入就是浪费时间。我应该把业余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上。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撕裂感:做喜欢的事的时候无法感觉到快乐,或者快乐的背后是负罪感。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这是我个人认为槽点最多的一章。上来先是一个鸡汤味超浓的故事,然后就是狗熊掰棒子version2的一个例子。抛却中间的方法论,单纯以最终的结果来论证最初选择的正误,并不严谨。虽然很多私企小老板都是这么想,但并不能说明就是正确的。然后又举朱光潜先生的例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读了不值得读的书,写了不值得写的文章,做了不值得做的事”,还“懊悔不已。”

此处我深不以为然:读过不值得读的书,才知道什么书该读;写过不值得写的文章,才知道什么文章该写;做过不值得尝试的事,才知道什么事值得尝试。人生就像Galgame一样,试过不同的错误选项,也经历过Bad End,才能最终达到Good Ending。如果想一上来就下攻略看,每一步都选择正确选项,那你不是在玩游戏,而只是在看动画而已。你不是在过你自己的人生,你只是在看别人虚构的完美人生。

作者紧接着在P51“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一节中批判了“低关联假设”,还举出乔布斯的言论:“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作用”。

此处和之前的言论明显矛盾。事实上,朱光潜老先生可能是一直到老,都没有发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书、写的一些文章“发挥其特有作用”,于是便将其归入“不值得读”、“不值得写”的范畴内,可试问谁又能准确预知未来,预知你当下所学的和你以后所需要具有多大的关联呢?我们的时间维度毕竟只是单向流动的,我们不可能去告诉过去的我们你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什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活在当下,根据对未来的预判做出选择,并且在必将到来的未来,不要后悔。

 

作者在“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一节中写道:“给工作特征赋以权重和我们内心的标准有紧密联系,甚至牵涉……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和难度,要超过所有的方法。书本的指导终究只是事务性的,真正的选择困难症从来就不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而是从内心深处无法判断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什么又没那么重要。不解决深层次的基础性问题,妄图靠外部的方法来解决,就像给一个普通人穿上NBA球星的鞋,然后就指望他马上能上场打球一样。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在这一节中,作者举了一为名为珍妮·苏克的奇女子人生持续华丽转身的例子。下面是当时我对这个例子的评价:

也许对于珍妮·苏克而言,她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不过是在空中飞行时的一次优雅转身。而对于如你我一般在地面上艰难爬行的一般人而言,随意转向不但艰难,而且带着难以回避的风险。对于她来说,敢于勇敢地将人生转向,所依仗的不光是过人的勇气,还有坚实的底气,而后者,才是你有没有勇气的决定性因素。

或者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沉没成本”理论,如果一个博士生打算抛弃自己的专业,那么他之前付出的大约7-9年的本专业学习就将都成为“沉没成本”。能否承受这个损失才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能勇于放弃。

阅读名人事迹/传记时的一个常有的错觉:如果我做跟他/她一样的事,那我也能获得一样的成功。事实上,你没有,也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不能看到的,只能是传记上漂亮的场面话,当然不能说那些和成功毫无关系,但往往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决定性因素,一般都是不便公诸于众的。

作者提到了“舆论在塑造‘大学生是正逢其时的创业者’的形象”,现在对于成功学的过分描述何尝不是一种舆论压力呢?曾几何时,安稳度日都成了一种奢侈,被形容为‘没有出息’的行为。

 

79页,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一节中,为了证明拖延这件小事很容易解决,作者强行举出了一个自己拖延去取快递的例子。我也只能表示“呵呵”了。事实上,这种极其简单的,根本不用动脑,随时可以解决,就算不解决后果也不严重的问题,根本就不适合做例子,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是什么样的人,能把取快递、洗碗的心理压力和买房、求职相比,这人心眼得有多小?

 

83页作者提出了‘迭代优化’的概念。然而不幸的是,这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并不适用于传统行业。有两个问题:①用户反馈的收集难度,②调整及更新换代的难度。在这两点上,传统制造业>电子类产品(手机、电脑等)>软件APP类。传统制造业的开发成本和制造成本远高于新兴行业,在配方和工艺的更新升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极大的浪费。而且也没办法像软件一样轻松在网上收集反馈。这就导致‘迭代优化’在传统行业无法进行。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在以前的公司参加培训讲座时的想法。那时候我们经常在周末进行学习,请来知名的机构的知名老师来讲课。然后老师的资历基本都是电子、机械类——台湾最早靠以发家的行业。然后就看着他们怎么样从电子行业总结出一套理论,然后生硬地想要套到我们公司上面——我们是生产方便面的。生硬地我都感觉能听到吱吱呀呀的摩擦声。那时候我就想,有些理论,有些知识,还是存在行业差异的,并不是从一个行业里面总结出的理论,都能适用到其他行业中,特别是和它有本质性差异的行业中。

我很不幸的存在于一个传统而非新兴的行业中。即使是新兴的技术,新兴的潮流也无法拖动它。互联网+毕竟不是万能的。+是概念,加号后边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空玩概念是走不了多远的。

 

在“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一节中,作者其实是定义了“有效努力”的定义(以下简称努力)。产品=产出=有效,意思即是有有效产出,或者至少是有产出的努力才算是有效努力。比如读一本书不算是努力,自己思考,整理,写出一篇读书笔记才算是努力。学习英语、日语不算是努力,去参加考试(胜败不论),在学习、工作中实际应用才算是努力。虽然可能有些功利,但事实是有了有效产出(有时产出是失败的经验也可以)才算是有效的努力。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看,我收集网上关于配方和厨艺的文章,并不算有效努力,而把它们转化为实验室配方,转化为可见的产品,才算是有效努力。

 

看到“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一节时,总有种莫名的不和谐感:诚然我们的的确确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因为‘完全’也好,‘完美’也好,都是一个极限的概念,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极限只能接近,而无法达到。

只是因为‘完全’的准备不存在,就有意忽视事前准备的重要性,是相当危险的行为,作者在这里做出了错误的诱导。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没准备好就上场是可以,试错再调整也可以。但是调整需要时间,试错需要成本,这个成本谁来负担?创业者、老板可以拍胸脯说我可以承担,可我相信世上大部分的人还是打工者居多。老板要看到的是成果,而不是你试错的成本。

所以我们这里应该采取的态度是:给开始设定一个时间点,然后在此之前,尽你可能去做好万全的准备。

 

即刻行动:

作者提出的思想是:“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以前老师所讲的“学数学学累了,背会英文单词换换脑子”是纯属扯淡。

 

对于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类处理,这一节总算有点干货了。这一部分给我的提示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配方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一次写出全部的配方。而是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专门呈现味道的,专门呈现香气的,专门呈现颜色的,专门负责质构调节的,负责防腐保鲜的,负责提升价值感的,等等……然后分别在不同的层次分别进行设计,最后再进行整合。

这里有一个最困惑我的一点是:似乎口味开发工作,最重要的,最困难的,都不是技术类的、可以学习的部分。最难的就是口味本身的调整。咸甜的平衡,鲜味的提升,饱满度,头香,以及永远也调不够的肉味。这里还没有提到最坑爹的仿样任务。本身在食品行业视秘方如命的前提下,搞到真正好用合适的配方已属不易,在随便给你一个参照品,有的甚至连配料表都没有的前提下就让你仿制出来,怎么想都是天方夜谭一样的任务。可无奈这他妈就是现实。仿的是颜色、质构、状态也就罢了,最傻X的还是仿味道,不是每个人都有食神一般的味觉敏锐度,对于天赋平平的一般人来讲每每都是想骂娘。

 

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特殊性——在这里把“科学理论”替换成“成功学理论”,完全适用。

 

为什么我们无法主动建构知识?因为过去十多年我们都是这样学过来的。作为学生并不被提倡质疑教纲、教材,提出自己的理论。到了社会上却要让我们把过去的一套全部抛弃掉。这就是学校和社会的脱节之处。

 

对于社会底层的一般大众而言,知识和学习早已不是一种种花弄草式的爱好式行为,而是早就成了新时代的农业:他们种下知识的种子,细心呵护,渴望着长出知识的果实,然后卖掉换钱。

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农民。

 

在“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一节中,作者提道:“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和知晓两个层次”。这也就是应用部门对一个产品的了解,和专门从事生产这类产品公司的人对这个产品了解程度上的差异。

作者还提到“很多领域的学习,就像学习绘画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临摹过程。”食品研发也是如此,从不停的模仿中才能达到创新,而现在即使是创新也不过是基于模仿的微创新罢了。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技能,而学习的手段,最好的是练习。尤其是调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关于跨领域学习,真正的难题,不在于你跨过了什么学科,而是如何跨过主观和客观,宏观和微观,泛例和个体之间的鸿沟。作者举的彭加勒跨数学和物理学科的例子完全不恰当。因为物理学的基础就是数学,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是机器紧密的。当年牛顿也是靠微积分才解决了许多物理难题。真要举跨学科的例子,也要举数学和音乐,或化学与美术,而且不要光是在两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就行,而是能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关于网络话题,在“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里,有一段实在值得摘录下来放在这里,我还要用红字标出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多半是人为制造的营销性话题,通过迎合人们的猎奇心态来博取眼球”。“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一个人可以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不过是为了反复强调一个肤浅或者错误的观点,而要辨识它们,又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这就能看出追热点,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热门文章的毫无意义性。

 

“培养简洁的表达”这一节,三段都是观点+例证,三个模式都是一样,不禁让人有堆砌之嫌。有种以前看《读者》或《青年文摘》的鸡汤文的感觉。这样的写作就像砌墙,只是拿观点的水泥把例证的砖块糊起来而已,看不到作者自己的思想,没有走心的感觉,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关于碎片化阅读:“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地吸收信息,碎片式地表达信息,碎片式地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生活就必然是烦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这也就是手机阅读和碎片化学习无法真正得到提高的原因,我们只是在接纳一个个的碎片,而没有对它们进行归纳吸收。

 

投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在很多领域,投资和赌博其实无异。你挣的钱,是别人赔掉的,你赔的钱,则进入别人(通常是庄家或大户)的腰包。这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你说有没有人赚钱,有。你进去有没有可能赚钱,也有。但是你赔钱的可能性更大,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一章中,作者试图证明“木桶理论”是错误的,用的方法,不出意料,又是“举例”。当然我并不是就认为“木桶理论”是正确的。只是对这种证明手法颇有意见。我相信如果要举的话,也是有人可以举出反例,来证明“木桶理论”的正确性的,比如某某人因为某项能力的缺陷而限制了他职业生涯的发展。因为历史是漫长的,在古今中外的茫茫人海中,我不相信找不出这样的例子来。这就说明了靠举例,尤其是举个例,是不能证明一个理论的。作者之前举的那个反木桶理论的成功案例,也不过是个例罢了。这样的写作方式看得多了,你就会觉得,作者并不是从事例中推出理论,而是先有了想要证明的理论,才去按图索骥找适当的例子。

就不说国外,但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几乎就所有观点,你都能找出互相矛盾的例子来。有骄兵失败的,也有骄兵成功的,有哀兵战胜的,也有士气低落失败的。好人有的得了好报,有的却不得好死,坏人有的遭了天谴,有的却安享天年……例子看多了,就会觉得例子没用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思想,那就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在“你是差不多先生吗?”一节中,作者提到要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但是在这里我觉得,在学校做学问和在公司做工作是不同的。做学问就像掘墓穴,有定好的尺寸和规格,讲究的是方方正正,平平整整,容不得一丝的杂草与土块,所以需要不苟且,细细雕琢。在公司工作则像在沙漠中打井,目标很明确:打不出水来就得渴死。所以直奔主题,越快越好,对于细枝末节,就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作者提到“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这固然是年轻人自身的问题没错,但是当下社会的风气,网络的宣传也有极大的影响。在铺天盖地的“财务自由”、“全民创业”的舆论风气下,要想坐得住,定下心就更难了。

 

在“不要凡事追求完美”一节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即“杠铃策略”:大多数的投入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并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探索与尝试。观点虽好,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前后矛盾和理想化的场景。观点和论证之间的差距,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除了学生,谁一天能有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身为成家立业的社会人士,每天能有两小时不受打扰的自主时间已属不易。我自己是属于单身赴任类型,晚上不用看孩子,做家务,这才有了至多3-4小时的时间(也仅限于周一到周四)。资源不够的前提下,再理想的分配模式都是白搭(参考春运时的12306)。主要时间安排给主业后,剩下的时间都是以分钟计的了。还要再度分配给作者所提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小而美的技能”,殊不知每一项技能都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如此以往仍不过是一事无成罢了。

 

关于选择兴趣的话题:有时候让你觉得不爽的是,你不喜欢一个人的说法,但是你又觉得他是对的。兴趣与努力谁在先,实际上是讲你应该去选择你“应该”选的,“政治正确”的兴趣,选择标杆无外乎能否转化为最终的,台前的收益,在这里,娱乐性是不被考虑在内的。例如,看漫画不算“正确的”兴趣,画漫画算,因为画漫画有转化为收益的可能;看电影不算“正确的”兴趣,自己尝试着拍小电影算,因为有转化的可能。诚然,你也可以说画漫画,或拍电影,或者学习一项乐器,都伴随着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努力成就一些自己的东西。但是这种成就一定伴随着外部的一些转化过程,他们是相生相长,不可分割的。久而久之你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初心。

 

在“尽量去做酷的事情”一节中,作者建议人们在带来财富和“酷”的道路中选择“酷”。我很无语。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富有。钱不是目的,但钱是手段,是基础。作者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没有真正穷过。二是混淆了“变得富有”和“挣俩小钱”这两个选项。

总结一下作者关于“酷”的定义:做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或者将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现在也有许多人正是在这样做。但是他们变得“酷”了以后,目的无非是要给大众表达出来,赚取眼球,赢得关注,最终实现变现:名声及金钱。我们就可以看到,“酷”并不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它的最终目的也无非是这两种:名,或者利。所以刻意地将“酷”提拔到比“富有”更高的高度上,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必须意识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怪癖”都能发展为竞争力的。作者在这里给怪癖二字加上引号,说明他对此心知肚明。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幸存者偏差”,即因为自己的“怪癖”,而最终获得成就的人,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的事迹分享出来,也就更容易进入我们的眼球,给我们造成一种“坚持自己的怪癖可以导向成功”的假象。但实际上,更多的人,他们的怪癖,就真的只是怪癖罢了。终其一生,也无法对他们造成什么显性的帮助。只是因为死人不会说话,他们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被我们忽略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