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安又一次被推到了话题风暴的中心,尤其是他的新作进行了首映之后。
事情是这样的,备受期待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于10月14日在美国纽约电影节迎来了首映。同时迎来的,还有褒贬不一的评价。
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映后迎来的如潮好评不同的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首轮评论里,给出好评的媒体并不算多。《综艺》认为该片“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实验,它同时是一个高度原创的、真诚并且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比大多数电影都愿意活在当下,也吸引观众进入那些时刻。”
《好莱坞报道者》则显得比较克制:“在这部电影中,新人乔·阿尔文出演的伊拉克战争英雄卷入了一场被事先包装好的爱国主义热潮中,而李安则拓宽了电影的边界……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人物故事,即便是它最终呈现的内容并不能证明其有夸大之嫌的技术进步的合理性。”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12205930/641
奇妙的是,首轮评论里的一些差评似乎恰好挠到了一些还没看过电影的人的G点:部分好事者,或者说,一些“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偏爱看他人热闹”的人,表现出了一股莫名的兴奋。他们专挑一些不好的评价展示给国内观众看,甚至在行文中用到了类似于“扑街”、“玩脱”这样的词汇,极尽贬低之能事。
怎么说呢,这样的情况其实也算得上正常: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就会有一批不敢尝试的怂包在一旁等着看热闹。
早在李安宣布用120帧、4K、3D的技术来拍摄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就有不少人为此感到兴奋,对李安的这部电影充满期待。这些人多半都喜欢创新和挑战,尤其对电影的创新饱含激情。但也有不少说好听点是“保守派”的人表示出了一些担心。这些担心无非就是怕这种技术革新会增加拍电影的难度、成本以及观看门槛,甚至,有人觉得这种技术革新可能会给电影带来一些“破坏性的改变”。
尽管各人可以有对电影不同理解的自由,但是也还是想对那些迫不及待看热闹的人说一句:永远不要低估勇敢尝试的力量,如果一味地等着看热闹,那你们根本就不配谈论电影!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350437791/641
作为一个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电影人,李安无论在实力还是资历上,都完全可以不去当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保守派的观点看,任何求变的突破都是一种冒险行为,稳扎稳打地拍自己最擅长的电影,或许才是最保险的方式。庆幸的是,李安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创作者,他喜欢挑战,敢于尝试,乐于通过一些创新手段去让自己的电影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讨论“李安对电影行业所做的贡献”时,首先该予以重视的一点:他在电影技术方面的不断尝试与努力,本身就是推动电影向前发展的一大贡献。可能透过李安早期的一些作品去看,大家会觉得,李安的成功源于他对内容本身的重视。即便是在《冰风暴》、《卧虎藏龙》阶段就已经有不少电影新技术的运用,观众也并不会太注意到。直到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对3D技术的应用,才让人们看到,啊,原来李安这么时髦,对技术这么看重!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12205932/641
(李安夫人林慧嘉的表情好有意思,哈哈~)
实际上,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3D应用,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4K、3D”的大胆尝试,都显现出了李安对于技术革新的追求。尽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视觉效果可能会让许多习惯了传统电影观感的人产生一些“不适感”,但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而言,李安的尝试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一旦新的技术被大众所接受,整个电影工业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变化,那些没有类似经验的电影人,便可以通过李安踏出的新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阻碍,少走许多的弯路。这便是李安在尝试新技术手段时,给电影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过,比起技术方面的贡献,李安最值得我们去感谢的,还是他在电影艺术表达上所做的努力。就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技术也只是为艺术服务的一种手段。李安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电影本身。熟悉李安导演作品的人大概都知道,无论是早期的“父亲三部曲”、《冰风暴》、《理智与情感》,还是后期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李安都非常重视电影中“情感”和“关系”的表达。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498401957/641
技术的运用,往往都是李安为了丰富电影中“情感”与“关系”的表达而做的创新尝试。他向来擅长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对人类情感、人情关系以及人性特点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喜宴》和《断背山》中的同性恋关系,还是《饮食男女》、《色·戒》里头那种近乎不伦的情感关系,甚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能被李安以一种细腻而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
观众之所以能从一件衬衫、一个“快跑”、一个不回头中收获感动,恰恰就在于李安对细节的准确拿捏以及对情感关系的细腻表达。在这一点上,李安比大多数导演做得都要好,这是他的厉害之处,也是他对电影做出的难以忽视的贡献:我们需要情感细腻的电影。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12205934/641
而另一个不容我们中国观众忽视的贡献则是:李安将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到电影之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古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成果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语境等等,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西方国家的人则有着自己的历史积淀,文化上存在许多差异,如何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是需要方式方法的,但更需要一定的文化融合。李安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成长,又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下学习,刚好有了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就使得,在向西方人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容时,李安会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加上他又熟悉西方电影工业的操作方式,在影像表达上,能够很好地把握。《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等讲述中国文化内核的作品,西方观众都能够理解;而《理智与情感》、《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同样也包含了许多李安基于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内核,让西方人更多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12193136/641
同时,李安拍摄电影所运用的工业流程、电影语言、表达方式等等,又给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借鉴的模式。可以说,能够做到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融进一部电影的人,少之又少,李安是最好的那一个。
诚然,当李安应用新的技术拍出一部电影时,难免会存在不同的观感。这再正常不过,新的方式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和接受的。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要承受的,也是最值得人尊敬的所在。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94428342/641
我也还没看过李安的新作,其观感究竟怎样,不好评说。但不管怎样,我都愿意去影院贡献一些支持。尽管我的这点小贡献远比不上李安对整个电影工业的贡献,但也还是值得去做。
感谢李安。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712194321/641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公众号【木易叨叨】(muyidd2015),聊电影,说娱乐,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