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无需过多争辩的是,《盗墓笔记》这个IP被决定拍成电影那一刻开始,它就注定要成为一个激发争议的矛盾点。
在原著读者看来,影视改编能不能按照原著那样制造出读者所理解的《盗墓笔记》,是关键所在。因为他们对故事非常熟悉,对角色非常了解,重要的是,每个读者都会在内心展开一个自己所理解的“盗墓世界”。这就使得,一旦影视改编出来的作品没能按照读者的理解去展开,势必就会遭遇大面积吐槽。
故事不对啊,剧情混乱啊,人物不是预想的那样啊,场景不是想象的样子啊,诸如此类,挑起毛病来,连衣服质地也可以充满槽点。
https://pic2.zhimg.com/cea6d856976d6d35e321f50c4304bf31_b.jpg
普通观众可能稍微好一些,不会自带某种期望,而只是围绕所观看的电影成品进行理解。这就使得,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更多的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影本身:故事是否完整啊,剧情是否合理啊,人物是否塑造得好啊,特效是否五毛啊,剪辑、节奏、道具、场景等等,凡此种种,更多从眼前所见所感去关注电影。
由于内心没有一个提前预设的版本,非原著读者在看完电影之后,槽点不会那么密集。我想我大概就属于这类观众吧,因为预期并不高,所以看的时候,虽然也觉得那些个小蛇小虫设计得怪恶心的,但也不至于因此全盘否定了电影本身。
https://pic3.zhimg.com/40d5ee40b3e9f794c0356d200909a0fa_b.jpg
实话说,我并没有看过原著,因为对“盗墓”这样的故事题材没有太大兴趣。如果不是有一个读者朋友热情地给我买了票,我可能都不会主动去贡献票房。所以,当我和朋友走进影院的时候,对这部电影其实是没抱太高预期的。
有意思的是,当你越是对其低预期或者“不熟”,倒越会被其中所描绘的“盗墓过程”所吸引。测方向、炸山石、乘索降、躲尸蹩、探墓门、开锁、点灯、揭棺材,等等这些,所展现出来的“盗墓过程”,还是挺吸引人的。也许在“专业人士”看来,其中讲“盗墓”的地方有着不少瑕疵,但对于电影本身而言,其主题并未跑偏——它的确是在给你呈现一场“盗墓”大戏。
https://pic4.zhimg.com/9124243627453c679601ab3fd3e698c7_b.jpg
而最让原著读者们不能忍受的故事,在我看来,也有一些可以包容的空间。诚然,如果严格按原著逻辑来梳理,影片的确存在不少经不起推敲或看起来过于夸张的处理,某些人物动机也有些立不起来,但有一点无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是完整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不会存在太大的理解障碍。将好几本厚厚书籍的故事压缩成一部电影,没毛病是不可能的,但底线是不要跑偏得太离谱,至少要将故事给讲圆了。从这一层面来说,电影《盗墓笔记》的完成度是不错的。
除了故事,影片在其他方面的完成度也是可见创作者有下了功夫的:服化道用了心思,尤其是一些盗墓相关的道具,颇有讲究;场景的制作满足了故事的需求,一些大场面的美工设计还是挺有李仁港一贯风格的,色彩饱满、格局宏大(比如片中那个庞大的地宫),在巨幕影院看的时候,里头的一些音画配合出来的效果,有点震撼。
https://pic4.zhimg.com/c5bf9eccc09ba7d25e7c56c99e415343_b.jpg
比起类似于“尸蹩太假了,像大闸蟹!”、“蛇母太蠢了,居然不去阻止炸大柱”、“阿宁立场太弱了,说变就变!”等等意义不大的吐槽,我倒更觉得影片在广告植入方面未免也太硬了点——硬凑出来的梗对故事毫无帮助,而且还显得很突兀。
至于演员,井柏然在不说话的时候,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其所饰演的张起灵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隐忍甚至世故的气质,他拿捏得都还挺好。只是到了后面,当他大笑起来的时候,那个高冷的气质瞬间就崩塌了,未免有些减分。
而鹿晗的演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却也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笑料。他说的台词也许并无高明的笑点,但当他一脸帅萌地说出来时,总能引发观众的笑声。此外,吴邪那种天真、单纯与机智的感觉,也被鹿晗把握得恰到好处。全片最逗趣的一段莫过于鹿晗跳舞躲刀砍的桥段了,原本紧张无比的氛围,愣是被这一段舞蹈所打破,取而代之以欢乐轻松。这种不靠低俗恶搞等方式出来的喜感,还是值得肯定的。而王景春与马思纯的表现则算是中规中矩吧,其他角色演员亮点不多,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https://pic2.zhimg.com/80a1e10d31cdb97a0b79f5daad8642a1_b.jpg
此外,一个无需回避的事实是:影片导演李仁港在处理吴邪与张起灵两人的关系时,的确是有卖腐之嫌的,从两人相遇时近乎偶像剧的处理,到两人惜别时依依不舍的那种情感表现,在脸部特写、柔情台词、浪漫配乐的烘托之下,卖腐的味道很浓烈。一同观看电影的朋友问我,作为直男看到这样的镜头时,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说不大自然吧。
我想,电影创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处理,应该还是基于商业考虑吧。投观众所好,是所有商业大片都会考虑的元素,只是,也要承担部分人并不喜好的风险。而不得不说的是,电影《盗墓笔记》在商业方面的考虑还是挺会抓点的:选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大IP且很吸引观众,选的演员更是既吸引人又很具话题性,加上一些异域风情的元素、幽默搞笑的元素、枪战动作的元素,让影片在今年暑期档见冷的情况下,具备了实现商业回报的条件。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该片算得上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目前的票房成绩似乎就在佐证这一点。
但话又说回来,对商业元素的重点考量难免就会顾此失彼地降低对艺术元素的考量,由此承担的风险当然就会包含观众,尤其是原著读者观众的一些批评。这虽然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还是会希望越来越多的电影能够平衡好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毕竟,观众走进影院,也还是有娱乐之外的诉求的。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再次感谢那位请我看电影的读者朋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