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尔赛宫与故宫的文明对话——读徐迟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

(2025-10-26 06:32:17)
标签:

读书

                                   凡尔赛宫与故宫的文明对话——读徐迟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
                                                                                                      (凡尔赛宫)


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 徐迟

 

应该说,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相比,各极其妙。如果说凡尔赛宫不像故宫三大殿的巍峨、雄伟、威严,反过来,故宫也不像凡尔赛宫之精巧,玲珑,密致。

异曲同工,但东方和西方之间,毕竟有着民族之间极大的差别:并且有着社会发展阶段中的本质悬殊。

凡尔赛宫和园林所占面积也不下于紫禁城那样的大小,然而它的宫殿建筑的面积只占了整个面积中的较小的边缘部分。且不说故宫的琉璃瓦屋顶的面积,只想一想故宫的禁城用去多少城池和墙垣的平方米呵!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到太和殿前的太和门,一道道大门侧门小门重门深锁,直到神武门;一垛垛的城垣围墙又高又深,又厚又多;还有那一条条的长巷隔开了多少后宫别馆;就是那御花园里也还是圈在围墙里的假山、花木、盆景,东方是封闭的、晦隐的、内向的,而西方的宫廷特别是它的园林却是开放的、明朗的、外向的。

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还是中国的荣誉。一个颐和园的围墙长达八公里。使我惊讶的是我发现凡尔赛只有门口一点小小格子栅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巴黎的爱丽舍宫(现在是法国总统府)竟然不用围墙。罗浮宫、皇宫、大宫、小宫等等所有宫殿、寺院、大建筑物一概都是没有禁城,没有围墙,一垛也没有的,更没有那种作双重围墙之用的,被称为永巷的故宫中的长巷了。应当指出它们过去也曾有过城墙、濠沟、吊桥,但现在都没有了。而我们的古人则死了都要用三重棺椁;今人也是不管有多少建筑物,反正总有围墙把土地圈起来,加以占用。中国围墙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凡尔赛宫的皇家花园竟也没有用围墙。它土地面积极大,开辟了大片大片的草坪,大块大块的花坛,一个个的喷泉和镜形的池沼,大小湖泊和开阔的运河。成千上万的棕榈和橘树栽在盆中,到冬天搬进暖房。巨大的森林和丛林,有宽敞的林荫大道交通其间。具有图案美,是园林设计的名家勒·诺特尔的作品,非常秀气爽朗,赏心悦目。视野寥廓处一望无际,更有无数栩栩如生的生命,人与兽,是洁白大理石的雕像和青铜雕塑,散处在林间和喷泉下,现身显圣,在那些建筑物的壁上和屋顶,向游人展示着千姿万态。

中国这天朝帝国的宫苑及其园林部署真正表现为森严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绝对统治。而法国的十七、十八世纪,虽也是封建王朝,但其建筑物的内外装饰与人工化的园林规划却已经孕育着一些人文主义的即资本主义的个性的萌芽。

路易十四世的在位期是一六六一年到一七一五年,大致与清朝的康熙的在位期的一六六二年到一七二二年相当。他们是同时代人,都是一代天骄;童年命运也类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法国的皇家丝织手工业工场和中国的江南织造局是具有同样规模,在同时发展着的。但法国大革命爆发于一七八九年。在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把民主革命的火炬带到了整个欧洲,为资产阶级的勃然兴起铺砌了道路,一直导致到金融资产阶级的专政。封建制是被金钱摧毁的,而正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中,一八四八年无产阶级昂首阔步,首次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反观我国,中世纪的专制制度盘根错节,在十九世纪前半叶里没有能向资本主义发展,后半叶反而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了。大清帝国的版图先前也曾越扩越大,实际外强中干。当机器驾驶的巡洋舰自西而来,依靠武术和符咒的农民军席卷全国,朱红的宫殿圆柱被大炮和梭镖震撼之时,封建主义的大厦虽动摇然而并没有整个儿倒塌。旧民主革命起来,新民主革命胜利,直至今日,固然封建经济的基础已被摧毁干净,它的上层建筑的残骸却依旧存在,它的意识形态的阴魂仍然不散。在这里本是不用说的,真是扯得太远了。

我们遨游在凡尔赛的园中,特别欣赏一行行的树行之侧的一座座大理石的人体雕像,它们是这样的美丽,呼之欲出,充满了生命活力。它们都有命名:天空、月神、爱神、欧罗巴、阿菲利加、夜、大地、田园,这八座雕像排列成一行;还有秋、阿美利加、夏、冬等等排列成又一行。全是裸体的女像,峙立在高高的大理石座上,展示她们的青春健美,从来没有引起过任何的异议或抗议,也没有谁为此忧虑乃至忿愤。凡尔赛宫给我以美好印象的似乎还是所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塑,甚至巴黎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似乎也还是它们,这些沉默的户口,这些无声的人,这些静止的运动,多么纯粹而圣洁!

这时我们都累了,就从凡尔赛宫外的繁华市街上,踏进一家精美饭店。就座后,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法国烹调美味,饮用了多种葡萄美酒。友协的朋友们给我们举行节日大宴。我们愉快地谈论,添上一些诙谐的调侃。祝酒使得大家脸色绯红,都有些醺醺然了。于是我们又匆忙不过地再赶到日程上的下一个预定项目那里,去开一个座谈会,不抓紧可就会迟到了。

 (选自《当代抒情散文选》) 


                                   凡尔赛宫与故宫的文明对话——读徐迟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
                                                                                                         (故宫)



【读与评】

本文是徐迟先生长篇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中的一节。它自成格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可以把它视为一篇精美的散文随笔来阅读、欣赏。

我以为,在先生的笔下,凡尔赛宫与故宫的对比,不仅是一场建筑美学的对话,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漫步在凡尔赛宫开阔的园林中,凝视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我们仿佛听到了东西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这种回响不是简单的优劣比较,而是两种文明在各自发展轨迹上的独特表达。

一、围墙内外的文明密码

故宫的层层宫墙,是东方文明内向性格的完美诠释。从午门到神武门,一道道高墙将权力中心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封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区隔,更是文化心理的投射。在东方文明中,围墙象征着秩序、等级与神秘,它将权力笼罩在层层帷幕之中,营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

而凡尔赛宫敞开的大门,则展现了西方文明的外向特质。没有高墙的阻隔,园林与宫殿融为一体,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开放不仅是空间的设计,更是文化精神的体现。西方文明崇尚开放与交流,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对话,这种特质在凡尔赛宫的建筑语言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围墙的存废,折射出东西方文明对权力、秩序的不同理解。东方文明强调内敛与含蓄,西方文明追求开放与展示,这种差异不是优劣之分,而是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二、雕像与园林中的文明对话

凡尔赛宫的大理石雕像,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那些栩栩如生的裸体雕像,展现了人体之美、生命之力,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赞美。这种艺术表达,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延续,是对中世纪神权桎梏的突破。

相比之下,故宫的园林艺术则体现了东方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的精心布局,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艺术追求,反映了东方文明对宇宙秩序的独特理解。

在艺术表达的差异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西方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东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差异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画卷。

三、文明对话中的现代启示

在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凡尔赛宫与故宫的对比告诉我们,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独特价值。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文明多样性。东方文明的和谐理念与西方文明的创新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能够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让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在文明对话中汲取智慧,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