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香里的众生相——读汪曾祺散文《豆汁儿》

标签:
读书 |

豆汁儿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来,几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学问:“怎么样?”我说:“再来一碗。”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记》的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杆儿上的”(叫花头),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儿,可以给莫稽盛一碗。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废”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作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

【读与评】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豆汁儿,从一碗酸涩的绿豆汁里蒸腾出热气,氤氲出一幅京味十足的市井长卷。这碗平民吃食的滋味,既在舌尖的酸香里,更在平民百姓的烟火日常中。先生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豆汁儿从食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在酸与香、雅与俗的交织中,照见了一个城市的体温与一群人的精神底色。
豆汁儿的酸,是刻在骨子里的平民印记。它诞生于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以廉价的姿态填饱穷人的肠胃。卖豆汁的小贩推着木桶穿行胡同,沉默的轱辘声里藏着市井的默契;摊头支起的铜锅用文火慢熬,升腾的热气中裹挟着劳苦大众的喘息。金玉奴给落魄书生莫稽端上的那碗豆汁,是《豆汁记》里最动人的慈悲,更是阶级分野下最朴素的共情。先生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豆汁儿与北京底层百姓血脉相连的图谱,让这碗酸浆成为了解老北京民生的一把钥匙。
这酸味里又长出了奇异的香,在雅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梅兰芳家每日端回的铜锅,将豆汁儿从胡同带进深宅大院;羊尾油炒麻豆腐的香气,让文人的笔墨与贩夫走卒的吆喝在餐桌相遇。先生以戏谑的口吻调侃保定老乡“只要咸菜”的狡黠,却又在字里行间透出对这种生存智慧的欣赏。豆汁儿的酸香如同一个文化密码,既能让叫花头金松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共享同一种味觉记忆,也让文人雅士在酸涩中品出庶民生活的真味。这种雅俗共赏的包容性,恰似北京城的气度——皇城根下的砖瓦缝里,既长得出宫阙的威严,也容得下胡同的烟火。
最耐人寻味的是先生对“敢不敢喝豆汁儿”的回应。当友人用“警告”的语气试探时,一句“再来一碗”的豪气,展现出对待陌生文化最可贵的姿态。这让我想起沈从文初到北平时喝豆汁儿被酸得皱眉,却在多年后写下“这才是真正北平的味儿”的深情。对待传统食物的态度,何尝不是对待文化根脉的隐喻?先生用举重若轻的笔调告诉我们:接纳一种文化的本真样貌,需要的不是评判的勇气,而是敞开的胸怀。就像豆汁儿的滋味——说它酸臭的人只见表象,懂它酸香的人方知真味。
如今走进护国寺小吃店,常见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下第一口豆汁儿的表情:或皱眉咋舌,或惊喜赞叹。这场景倒与先生笔下“有人爱有人憎”的描述遥相呼应。在速食文化席卷的今天,豆汁儿摊前依然飘着不变的酸香,它像一位固执的讲述者,用亘古不变的滋味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将传统供奉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于让它在市井的烟火中继续生长。正如那锅永远用文火煨着的豆汁儿——火急了会“废”,传统丢了耐心滋养,也会失了魂魄。
合上先生的散文,那缕酸香似乎仍在鼻尖萦绕。这碗承载着北京城集体记忆的豆汁儿,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丈量文化包容度的标尺。当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平衡时,或许该学学喝豆汁儿的气度:不必急着给传统贴上陈腐的标签,且慢品一品岁月沉淀的余味。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追捧或贬斥某种滋味,而在于懂得每个滋味背后,都站着一段值得倾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