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人性光辉——从维熙散文《底层情缘》

(2025-09-02 06:29:17)
标签:

读书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人性光辉——从维熙散文《底层情缘》


底层情缘 从维熙

 

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寄自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我十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腌肘子。查看快递单,寄件人叫吴成丰。就在同一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人员又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湖南女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儿了。我打开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干。

这两件意外的事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快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来自遥远南方的情意,赠物人都是年轻的打工族。   

给我送咸鱼干的女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平日,我常到这个小餐馆独饮,随手带去的报纸或刊物,看过便顺手送给她。她是来自湖南岳阳地区的高中生,为谋生到北京来打工,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我想,给她一些报刊能让她与文化相伴,聊以充实枯燥而单调的生活。城市生活五光十色,每天充满各种诱惑,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清纯女孩,好的读物还可以成为防腐剂,让她在奋斗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我想,她送来的家乡特产,可能是对我的一种答谢吧。   

通过邮政快递送来猪肘子的是打工者吴成丰,他在邮件附言栏中说,年底家里杀了一头肥猪,寄来刚刚腌好的猪肘,让我尝尝鲜。我想,农村生活相当清苦,杀上一头猪过年,怕是他们一家人新春时节最大的享受了,我怎么能接受这沉甸甸的馈赠呢。但是东西已经寄来了,退回去,无疑会伤他的心;不退回去,那猪肘子让我和妻子如何下咽?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快递单上的地址给他家寄去200元钱,我俩忐忑不安的心,这才算安定了下来。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那200元钱又被寄了回来,吴成丰在汇款附言栏里写上了这样的话:“老师,你们关心过我的冷暖,给过我精神上的火光。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我和妻子都愣住了。   

吴成丰是装修队里的一个油漆工,我和他的相识,缘起于去年冬天他为我粉刷书房。那是一个北风呼号的日子,室外温度已然降到了零下10摄氏度,妻子看见小吴只穿着一件单衫,出入于楼内楼外搬运涂料,冻得直流清鼻涕,便把我的一件羊毛背心送给了他,让他立刻穿在身上。这个小吴当时挺惹我生气的,他说他不冷,死活不肯收下这件暖身之物,直到我发了脾气,他才把毛背心穿在了身上。也算是“不打不相识”,我觉得这个小青年的自尊心强得有点出格,内心深处似乎对社会有某种仇视。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他对我倾吐的话,让我对打工族生活之艰辛,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原来,小吴为谋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曾受过工头的蒙骗,遭遇过路人的白眼,在广州打工期间,还被人打断过肋骨。最让我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是个文学迷——他给我带来了他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其中有古诗摘抄,有对当今诗词的针砭,有对为富不仁者的嘲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用文学的标尺去丈量,这些胡涂乱抹的文字还远在文学的门槛之外,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有个性、有理想的青年。   

我与他聊写作,谈人生。有一天,我特意到民工们同住的屋子里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一些稿纸和几本书。有我初涉文学时的感悟《文学的梦》,有我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龟碑》。在《文学的梦》的扉页上,我特意把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的经典之句送给了他:“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我说:“这几句人生格言曾给过我生活的勇气,现在我转赠给你。”记得小吴读了这几句话后,立刻对我说:“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你,从老师!”   

我的书房装修完毕时,已然接近年底。他回江西老家过年之后,便有了腌猪肘子“飞”到我家的事儿。我曾问过自己:那么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行善行得过来吗?不要说我一个文人,就是政府的民政部门,怕是都难以解决他们的问题。然而我的信条是,只要让我碰上了,就不能视而不见,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些温暖。   

我又想起十年前,家里进行过一次装修,九只来自湖北的“九头鸟”,一下子飞进了我的家。说起来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解,我有时与他们同吃,有时晚上还挤在他们之中,与他们一块儿看电视直到夜深。我这种十分随意的态度,反而让那些“九头鸟”有点不好意思了:   

“您老不怕我们脏?很多涂料味道是很难闻的!”   

“您老听湖北话是很费劲的,为什么还爱听?”   

“您老是不是在体验生活,准备拿我们做模特?”   

“我们走了许多城市,还没有见到过您老这样的人呐!”   

当时正是夏末秋初,我让他们轮换着到我家里来洗澡。他们中有人病了,我的妻子还尽她医生的天职,为他们打针,让他们服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天,是那年的国庆节,我和“九头鸟”一起喝酒,状若长者与晚辈共欢,还与他们一起拍照。后来我把冲印好的照片,分别送到他们每个人手中。感情交流到此还不算结束,我通过媒体将他们的照片发表在这群湖北娃的老家——黄冈地区的报纸上,让他们的家乡父老都能看到他们的娃儿在北京的生活情况。后来,当这几只“九头鸟”飞到别的城市打工,有的会给我来信,有的路过北京时会给我送来当地的土产,见面后我也一定会把他们留下来,在碰杯中享受与上层酒宴迥然不同的底层之乐。   

仔细推敲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精神上的本能,不仅与我出生在农村有关,更与我后来经历过二十年的底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经历过苦难,知道苦难的沉重;我遭遇过别人的白眼,知道白眼丰富的社会内涵。如果今天的我突然变成只会向上看天,而不会向下看地的“势利眼”,那就是我精神的解体和灵魂的堕落!

和这些底层百姓的交往,让我时刻铭记:哪怕是看似最不光鲜、微不足道的一群人,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细腻美好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爱,他们也需要他人的关怀,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可爱。但愿城市中的文化人都能“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工族的生存状态。这不仅是社会和谐之所需,也是人类良知之所求。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人性光辉——从维熙散文《底层情缘》



【读与评】

从维熙先生的《底层情缘》是一篇充满温情与人性光辉的散文。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这些打工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揭示了他们在艰辛生活中依然保持的善良、自尊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底层群体的艰辛与自尊——先生收到了两份来自打工者的礼物:一份是江西农村的腌肘子,另一份是湖南女孩送的鱼干。这两份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却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先生通过这两件小事,引出了他与这些打工者的交往故事。这些打工者大多来自农村,为了谋生来到城市,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关怀。

吴成丰是先生在装修书房时认识的油漆工,他虽然生活清贫,但自尊心极强。先生的妻子送给他一件羊毛背心,他起初拒绝接受,直到先生发了脾气才穿上。这一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底层群体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并不愿意轻易接受他人的施舍,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吴成丰在邮件中写道:“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这句话让我感到震撼,贫穷并没有让他失去尊严,反而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立与自尊。

文学与精神的力量——吴成丰不仅是一个油漆工,还是一个文学迷。他带来了自己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虽然这些文字在文学上还不够成熟,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先生与他聊写作、谈人生,并送给他一些书籍和稿纸,鼓励他继续写作。这一情节让我感受到,文学与精神的力量在底层群体中同样重要。尽管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通过文学,他们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先生在《文学的梦》扉页上写下了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这句话不仅给了吴成丰生活的勇气,也让我们许多人深受启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文学不仅是上层社会的精神食粮,它同样可以为底层群体带来希望与力量。

底层情缘的温情与人性光辉——先生与这些打工者的交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怀与情感上的交流。先生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还与他们一起吃饭、看电视,甚至一起拍照留念。这种平等的交往方式,让这些打工者感受到了尊重与温暖。先生通过媒体将他们的照片发表在他们家乡的报纸上,让他们的家人看到他们在北京的生活情况。这一举动不仅让这些打工者感到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底层群体的深切关怀。

文中,先生提到自己曾经经历过二十年的底层生活,深知苦难的沉重与白眼的社会内涵。正是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群体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时刻铭记着,哪怕是看似最不光鲜、微不足道的一群人,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细腻美好的情感。这种对底层群体的关注与关怀,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社会和谐与人类良知——文章的结尾,先生呼吁城市中的文化人能够“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工族的生存状态。这不仅是社会和谐之所需,也是人类良知之所求。的确,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底层群体往往被忽视,他们的声音难以被听到,他们的困境难以被关注。然而,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打工者,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与发展。他们的劳动与付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与关怀的。

《底层情缘》让我看到了底层群体的艰辛与自尊,感受到了文学与精神的力量,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人性光辉。我以为,社会的和谐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丰富,更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底层群体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同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除了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做的应竭尽全力地做好,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像先生一样,尽可能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良知的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