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读林清玄散文《大佛的避雷针》

标签:
读书 |


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己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入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入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读与评】
林清玄先生的《大佛的避雷针》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散文,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大佛头上的避雷针,引发了对信仰、自我、贪婪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信仰的本质,也让我对自我与欲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开篇,先生带着孩子参观一座刚落成的大佛,孩子天真地指出大佛头上装有避雷针。这一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引发了先生对信仰与现实的反思。佛像作为人们祈求平安与保佑的象征,竟然也需要避雷针来保护自己,这不禁让人感到荒谬与讽刺。先生通过这一现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信仰的异化与迷失。我们建造巨大的佛像,祈求它们保佑我们,然而佛像本身却无法自保,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信仰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象征,而忽视了内心的力量?
先生进一步引用了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对话,观世音菩萨戴着念珠,念的却是自己的名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这一句话点明了信仰的核心——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偶像。佛像头上的避雷针,正如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念珠,提醒我们: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觉醒与内在的力量,而不是盲目依赖外在的神像。
文中,先生还通过对“巨大”与“渺小”的对比,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名位、财富的追逐。我们建造巨大的佛像,象征着我们对“巨大”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往往源于内心的贪婪与自我膨胀。先生指出,真正的境界不在于外在的“巨大”,而在于内心的“渺小”。只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看到世界的广阔与无限。权势、名位、财富虽然可以让人“出神”,但只有那些在拥有这些外在成就的同时,仍能保持内心谦卑与渺小的人,才能达到“入化”的境界。
对这一观点我有同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成功标准所驱使,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声。然而,这种追逐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陷入无尽的欲望与焦虑之中。先生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并不来自于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只有当我们能够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才能在平常的日子里找到生命的意趣。
文章的结尾,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而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这里的“避雷针”象征着对利益与权力的警惕与防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利益与权力的引诱无处不在。只有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警惕,才能避免被这些外在的诱惑所击中。先生通过这一比喻,呼吁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修养与自我反省。
先生的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充满了智慧与哲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