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无常中寻找永恒的力量——读周沙尘散文《翠微赏柏》

(2025-08-10 05:28:17)
标签:

读书

                                 在无常中寻找永恒的力量——读周沙尘散文《翠微赏柏》


翠微赏柏 周沙尘

 

  翠微山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区的北面,是个风景秀丽、山谷幽静的好地方。人说到翠微山去,最要者是去山的南麓观赏布局紧凑的寺院建筑群,和那满壁风动、栩栩如生的壁画;而我宁愿去翠微山观赏松柏。

  翠微山的松柏,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最欣赏的。他在《说京师翠微山》一文中写道:“不忘龙泉,尤不忘松。”而且他还把泉上的四棵高“皆百尺”的白皮松,和苏州邓尉山的四棵松树合称为“天下八松”,并称誉说:“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尽管龚自珍所写的四棵白皮松,今已不复存在,而翠微山仍大有松柏可赏。到翠微山后,可先看法海寺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古松。它挺拔庄重,雄峙一方,高近百尺,分权三枝,乳白色的树皮,如鳞一般闪着银光,颇似银龙腾跃于空庭之势。

  而南麓那一大片月牙形的古柏,更令人叹为观止。那样奇特的古柏,生长在山秃地寒的北国,也显得格外葱郁和深邃。

  这些奇柏,有粗有细,有高有矮,高者挺拔参天,矮者却高不足1米,粗者腰围1.5米挂零,细者只有拇指般粗。它们千姿百态布满山麓,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风吹不倒,雪压不弯,大旱不枯,凌霜傲雪,堪称“岁寒三友”中的佼佼者。人们见到这般柏林,自当领会到“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的全部意义了。至于模式口桥头的古柏,法海寺门前的脱皮巨柏,寺内石墙上长出的奇柏,寺后古藤互生其上的柏林,寺酉的山谷翠柏,寺东的天然长廊柏……无不铁骨铮铮,但也不失俊俏、柔情,这就够你观赏,够你陶醉的了。

  毕竟翠微山的中心还是法海寺。这座明代古庙,是由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倡建的。寺始建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建筑五年才完工。寺院包括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二堂、四大天王堂、护法金刚殿、钟鼓楼以及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装修绚丽。寺内壁画尤为著名。

  壁画分布在佛像座龛背壁和北墙门的两旁,以及殿前十八罗汉身后的两山墙上。现在寺内仅存九幅。北墙门左右壁上的两幅是《礼佛护法图》,画面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三十六个鬼神组成。最高的人物达160厘米。帝后服饰华贵,仪态大方。赤身的力士,全身肌肉突起,表现了力士的刚劲气魄。

佛龛背后的三幅,画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以中间那幅水月观音最出色。十八罗汉与后山墙上的两幅,是以如来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菩提和芭蕉。大雄宝殿顶部的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也极精美。此外,寺内还有大铜钟、木雕佛像、供桌和法器,都是明代艺术中的灿烂花朵。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在无常中寻找永恒的力量——读周沙尘散文《翠微赏柏》



【读与评】

读周沙尘先生的散文《翠微赏柏》,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翠微山那片郁郁葱葱的柏林,挺拔的白皮松如银龙腾跃,形态各异的古柏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这些穿越时空的树木,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们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关于坚韧、关于永恒的生命哲学。

文章开篇便点出了翠微山的两大景观——寺院建筑群与松柏林。先生坦言自己更钟情于后者,这种选择本身就耐人寻味。寺院建筑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辉煌,而松柏林则是自然造化的杰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会倾颓,壁画会褪色,唯有那些古木,历经沧桑却依然生机勃勃。龚自珍笔下的“天下八松”虽已不存,但新的松柏仍在生长,这种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远比任何人工杰作更能触动人心。

龚自珍将翠微山的松柏与邓尉山的松树对比,称前者“肃”而“直”,是“天地间不可无”的存在。这短短几字评价,道出了松柏精神的本质。它们不似江南松树那般飘逸洒脱,而是以刚直不阿的姿态挺立于北方严寒之中。这种“肃”与“直”,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在风雪中坚守本真。那些“风吹不倒,雪压不弯,大旱不枯”的古柏,何尝不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依然绵延不绝的象征?

文中描述的柏林景象尤其令人动容——高者参天,矮者不足一米;粗者腰围过丈,细者仅如拇指。这种多样性中又呈现出统一的坚韧品格,恰如人类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无论高矮胖瘦,无论境遇如何,每个生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坚韧的意义。那些不足一米高的矮柏,或许永远无法触摸天空,但它们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生命的合唱,这种姿态比单纯的高大更令人肃然起敬。

法海寺作为翠微山的中心,其宏伟建筑与精美壁画代表了明代艺术的巅峰成就。然而,真正让这座古刹充满灵性的,却是那些环绕其间的松柏林。人类创造的艺术品固然珍贵,但自然创造的“活雕塑”却有着更为永恒的价值。寺内壁画中的帝后、力士、菩萨形象终会随岁月模糊,而寺外的松柏却在生长中不断续写自己的故事。这种对比启示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凝固的完美中,而在持续的生长与变化里。

在当代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松柏精神。物质的丰富与科技的发达,反而使现代人变得更加脆弱。我们沉迷于即时满足,习惯于舒适环境,稍有不如意便怨天尤人。回望翠微山的古柏,它们在“山秃地寒”的北国依然葱郁深邃,这种在逆境中蓬勃的生命力,正是我们最缺乏的品质。松柏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依然保持挺拔。

《翠微赏柏》一文看似在描写风景,实则是在传递一种生命态度。先生通过对松柏的细腻观察与深情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无法像法海寺的壁画那样永远保持鲜艳的色彩,但我们可以学习翠微山的松柏,以坚韧的根系抓住生命的土壤,以舒展的枝叶拥抱每一缕阳光,在岁月流转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永恒。

读《翠微赏柏》,我忽然明白,龚自珍为何说“天地间不可无是松”。因为这样的松柏,不仅装点了山河,更滋养了心灵;不仅属于过去,更照亮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