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交响——读凌渡散文《巴莱崖壁画》

(2025-05-17 06:12:01)
标签:

读书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交响——读凌渡散文《巴莱崖壁画》


巴莱崖壁画 凌渡

 

“摩岩壁画成专著,彻夜歌声听壮家。”

每读郭沫若同志这两句诗,我的脑海里便会幻化出一幅多彩的左江崖壁画来。

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岩绵延数百里的山峦,被人称为是壮族文化之一——左江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目前已发现的五十幅崖壁画中,画幅最大,画像最多的,还是以广西宁明县境内、明江岸边的巴莱为首。巴莱系壮语,直译应是斑麻的石山,亦可意译为花的石山,所以人们又称左江江崖壁画为花山崖壁画。

崖壁画是与创造他的民族一起得到翻身解放的。过去历代反动统治阶级辱称壮族为“獞”,对她压迫、歧视和凌辱。壮族人民创作的崖壁画,当然更不悄一顾了。“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的壮族,从此得以团结、平等和睦地同各兄弟民族一起,幸福地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獞”变成了“僮”,后来在敬爱的周总理的关怀下,又改为“壮”。一字之改,意义多么深刻啊!党和政府对祖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崖壁画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引起了区内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的极大注意。一九五四年,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二年,有关部门先后对崖壁画进行了三次考察,发表了一些专题研究文章。郭老十分高兴,在《南宁见闻》一诗中,便有“摩岩壁画成专著”句记述这件事。

现在,雄浑壮丽的岩壁画已不是飘渺的幻景,而是真实具体地矗立在我的眼前了!

那是去年暮春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和巴莱隔江相对的村子,渡不了江,夕阳西下的时候,只好坐在江这边岸上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观赏对面的巴莱崖壁画。画幅虽然离我们有二百来米远,但在明丽的阳光的映照下,却分外清晰。

巴莱山势陡峭,临江一面,是斧劈刀削一般的高耸入云的铅灰色悬崖绝壁,画就在这崖壁上画。画幅宽一百三十五米,高四十四米,全是用赤红色的颜料画成的。这些颜色与山崖上的石灰石起了化合作用,所以历经两千看的风风雨雨,色彩始终鲜艳不衰。由于日长年久,风雨的侵蚀,钟乳石的成长运动,崖逢水的渗腐,掩盖和剥削了一部分画像,形成了明显的三个画组。至今仍清楚可见的画像,还有一千三百多个,最大的人像高达三米,最小的也有三十厘米。画中人物形象鲜明动人,或舞蹈,或跳跃,或骑马,或挥刀,或持盾,或捧物,形状丰富多彩,且绘制得粗犷有力,朴素生动。加之悬崖下只有一条巨石嶙峋的狭窄山道,山道下面又是约十来米的陡坡,再下,便是滔滔的明江水了,所以即使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也很难想象出古人怎样在临江的危壁上画成这一幅巨制的,难怪专家学者们赞叹不已了。只是崖壁究竟表现了什么主题,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至今专家们仍各持已见,未有统一的定论。

这会儿,晚霞给崖壁画抹上一层迷人的金色,使他显得格外壮丽。明江,平静极了,明镜一般,摄下了他的影子。渐渐夜色浓了。透过苍茫的烟霭,那些维妙维肖的人物,一个个似乎都活动起来,还似乎时时传来他们的鼓乐声和欢笑声。无比美好的景色,使人涌起多少遐思漫想啊!于是,关于崖壁画的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自然而然流进了我的记忆:从前有一群仙人云游到这里,对这里的美丽景色流连忘返。公鸡打鸣了,他们也不知道。白昼来临了。他们就一个个都化成了现在崖壁画上的人像;又说,古代,因为拓荒或狩猎捕鱼的胜利,壮族人民通宵达旦地欢歌狂舞,庆祝丰收,山神深受感动,用神笔悄悄地把他们的英姿一个个描下来……

第二天清晨,我们渡过明江,来到崖壁画下面。要是说昨天傍晚在江那边,仿佛时隐时现地听到画中人的声音,而现在站在他们的面前,近在咫尺,画中的“铜鼓与蛮(南方少数民族)歌”更仿佛震撼于心,不绝于耳了!

各种各样的人像物像,目不暇接,引人入胜,其中我最感兴趣之一的,便是画中那些有芒纹的圆形物像,他象征着铜鼓。这些芒纹,是太阳的光芒。铜鼓上饰以太阳,是古代人对太阳神崇拜的反映。画面上的铜鼓形象多着哩,可以想象,铜鼓在壮族古代生活中地位多么重要。郭老曾有写铜鼓的词《满江红》,对壮族文化赞赏备至。词曰:

铜鼓云屯,欣赏了,壮家文化。中心处,一轮皎日,光芒四射。肖像周天辰十二,云波层迭纹多寡。边缘上,成对伏青蛙,服牛马。径寻大,壮而大;径咫尺,精而雅。也并非一律千篇如卦。东汉马援曾此见,道光年号界天下。细思量,当是盖窖藏,鼓非也。

追述过去,展望今天。在古代就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左江崖壁画艺术的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今天又怎样呢?

于是,我又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我和一位壮族诗人闲谈。当时,他恰巧正在构思一首吟咏崖壁画的诗。诗人感情强烈,联想丰富。他深情地说,我们不但有古老的巨幅壁画,更有着我们当代壮丽无比的崖壁画。我们壮乡的山,我们壮乡的水,我们壮乡一切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正是屹立在祖国南疆一幅气势磅礴、瑰丽非凡的崖壁画吗!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崖壁画的画师是谁?诗人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来了。

从巴莱回到南宁,正值劳动节。我随着各族人民的人流,喜气洋洋地在人民公园里参加游园。壮、汉、瑶、苗、仫佬、毛难、京等各族人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翩翩起舞,纵声高唱。触景情生,我内心不禁一动,这不就是我们时代崖壁画的一幅绝妙的缩影吗?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交响——读凌渡散文《巴莱崖壁画》



【读与评】

读凌渡先生的散文《巴莱崖壁画》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站在明江岸边,仰望那绵延数百里的赤红色崖壁画。这些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鲜艳如初的图像,不仅是壮族先民留下的艺术瑰宝,更是一部镌刻在悬崖上的民族史诗。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古老文明的惊叹,更是一种文化血脉在当代的延续与新生。

巴莱崖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生动的形象和神秘的意蕴震撼着每一位观者。那些或舞蹈、或跳跃、或骑马、或挥刀的人物形象,虽无文字说明,却以最朴素的线条传递着最丰富的信息。正如郭沫若诗中所言“摩岩壁画成专著”,这些图像本身就是一部无需文字的壮民族百科全书。特别引人深思的是那些饰有太阳芒纹的铜鼓形象,它们不仅是器物,更是壮族先民自然崇拜与宇宙观的体现。铜鼓上的“一轮皎日,光芒四射”,照亮的不只是古老的祭祀场景,更是人类对自然最初的敬畏与思考。

崖壁画的命运与创造它的民族紧密相连。文章提到,在旧时代,壮族被辱称为“獞”,其文化遗产也备受冷落;而解放后,“獞”变“僮”又改“壮”的一字之变,象征着整个民族的重生。崖壁画从无人问津到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转变背后是一个民族从边缘走向主体、从沉默走向发声的历史进程。当专家学者们开始认真研究这些壁画时,他们不仅是在解读图像,更是在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民族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这种文化的“翻身解放”启示我们:任何伟大的文化遗产,只有在其创造者获得尊严时,才能真正焕发光彩。

文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位壮族诗人的话:“我们不但有古老的巨幅壁画,更有着我们当代壮丽无比的崖壁画。”这一精妙的比喻将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完美连接。确实,当先生在劳动节看到各族人民穿着鲜艳服装欢歌起舞时,那场景不正是动态的、活着的“崖壁画”吗?古老的壁画中凝固的舞姿,在今天变成了真实的欢庆;画中的铜鼓声,化作了现代的民族音乐。这种古今呼应让人顿悟: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生长、变异、绽放。

当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危机,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莱崖壁画的启示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像壮族人民那样,既珍视铜鼓、崖画等传统遗产,又能将其精神融入当代生活,创造出新的“崖壁画”。文章末尾各族人民欢聚的场景,正是这种文化生命力的最佳体现——不同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又在更高层面上组成和谐的整体,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秘密所在。

品读《巴莱崖壁画》,我深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那些悬崖上的人物依然在“舞蹈”,只是今天的舞者变成了我们。当我们这一代人跳完属于自己的舞步后,我们又将为后代留下怎样的“崖壁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先生的文章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与现代,让我们看到:只有理解历史的人,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只有尊重传统的社会,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

站在新时代的“悬崖”前,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幅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长卷,添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笔。这或许就是巴莱崖壁画穿越两千年时光,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