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声里的乡愁——读楚笛散文《春雨》

(2025-04-04 05:27:09)
标签:

读书

雨声里的乡愁——读楚笛散文《春雨》


春雨 楚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

  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是怎样急迫地披上衣,推开门!我迎接你。

  看着你,我的目光不能有一瞬转移;听着你,我的耳膜不放过一个音节。从遥远的天际到漠漠的平川,每分每秒你都在诞生与消亡里挣扎。生的喜悦死的恐惧欢唱与呐喊的一声:丁丁冬冬。我实在是贪婪的,贪婪地想挽住你,拥有你。于是,我便嗅着你,闻着你,用我干裂的唇抚慰你。多少日子等候的焦躁,在吻你的时候,平平润润了。

  来吧,亲爱的你。和我一起望穿时光,看一看十年前的听雨少年。四月的西湖,黄色的柳眉落了,在浅蓝浅蓝的天色湖光里缤纷。那一天,燕子矶上,我倚着“红楼”梦见六朝故都的脂香粉浓。你挹我以满颊的清凉,淋淋漓漓的,真的欲说还休吗?北上的车厢里,有一篮满满的轻愁,是你送的。从苏州到宾州,只有收音机里还说“江淮”,还说“黄梅雨”。

  十年了,看了十年的塞外风景。北国的味道只在白雪铺天盖地的时候。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胡城关山的骠悍强健就尽在其中了。东北喜欢用红砖瓦盖房子,鲜艳中有一种狂傲不鹫的浮华。住了十年,我一直不习惯,只好在窗外挂一个风铃,夜里在软软柔柔的昆曲中逛一逛寒山寺,想一想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江南都喜欢青砖,素素淡淡地立在田野里,间或有一阵雨滴答在瓦上,漾起一片灰色的温柔。

  风铃声可以权充作我故乡的雨声吗?今夜的梦境也可以和听雨少年的一样吗?暖流从那边飘过来……

  来吧,亲爱的你!给我丝丝毫毫南方的气息。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眼波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吧。

  盼望了三千六百多个日子,仍不能定下归期。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剔透的你从故乡的云际落下,落在我的发梢、唇上、心底……

 


                                 雨声里的乡愁——读楚笛散文《春雨》



【读与评】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楚笛先生在《春雨》开篇的这句呼唤,像一滴落在干涸心田的甘露,瞬间唤醒了所有游子心中沉睡的乡愁。这篇散文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一场春雨化作连接时空的纽带,让我们在晶莹的雨滴中看见了一个漂泊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他用文字构建了一座跨越十年的情感桥梁,桥的这头是北国风雪中的现实,那头是江南烟雨里的记忆。

先生对春雨的描写充满了感官的丰富性,这种描写方式使乡愁变得可触可感。当他描述“用我干裂的唇抚慰你”时,我们几乎能感受到那种久旱逢甘霖的生理性渴望;当他说“我便嗅着你,闻着你”时,雨的气息仿佛穿透纸背,直达我的鼻尖。这种全方位的感官描写不仅赋予了春雨以生命,更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为一种身体的记忆与渴望。先生笔下的雨是有声音的——“丁丁冬冬”;有形态的——“晶莹莹的身影”;有温度的——“满颊的清凉”。这种多感官的书写策略让我们得以全方位地体验他的乡愁,而不仅仅是理解它。

先生巧妙地运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十年前后的场景并置,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四月的西湖,黄色的柳眉落了”与“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形成鲜明对比,江南的柔美与北国的壮阔在文字中碰撞。先生在“北上的车厢里,有一篮满满的轻愁”这样的表达中,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重量,使“愁”有了可计量的体积。而“十年了,看了十年的塞外风景”这样简洁的陈述,则让时间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时空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乡愁如何在时间长廊中发酵、沉淀。

《春雨》中反复出现的“你”是谁呢?我理解,可以是指代眼前的春雨,或又象征着遥远的故乡,这种双重指涉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蕴。当先生呼唤“来吧,亲爱的你”时,我们难以分辨他是在对雨说话,还是在对记忆中的江南低语。这种模糊性恰恰揭示了漂泊者心理的真实状态——在异乡的雨声中寻找故乡的影子。先生将春雨拟人化为故乡的使者,“挹我以满颊的清凉”的描写赋予了自然现象以人性温度,使雨成为跨越地理阻隔的情感媒介。

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妙。红砖瓦的“狂傲不鹫的浮华”与青砖的“素素淡淡”形成物质文化层面的对比;“软软柔柔的昆曲”与“胡城关山的骠悍强健”构成精神气质上的反差。这些对比不仅描绘了南北地域差异,更凸显了先生在文化认同上的挣扎。当先生写道“只好在窗外挂一个风铃”时,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对文化之根的苦苦追寻,风铃成为江南雨声的替代品,却更加反衬出原乡的不可替代性。

《春雨》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乡愁的悖论性——越是无法回归,记忆越是鲜活。“盼望了三千六百多个日子,仍不能定下归期”的无奈与“剔透的你从故乡的云际落下”的幻觉形成心酸的反差。先生将这种矛盾心理转化为诗意的表达:“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眼波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吧”。这种欲得而不能的惆怅,这种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道尽了所有游子的心声。

在当代社会流动性加剧的背景下,《春雨》所描绘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遍意义。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地理迁徙带来的文化疏离感,都曾在某个时刻渴望通过某种媒介——可能是一场雨、一首歌或一种气味——重新连接自己的精神原乡。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捕捉并艺术地再现了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

当文章以“落在我的发梢、唇上、心底......”作结时,三个身体部位的递进暗示了乡愁从外在感受到内心烙印的深化过程。先生的《春雨》告诉我们,乡愁不仅仅是对某个地理位置的怀念,更是对自我身份连续性的一种追寻。在这场跨越十年的春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一个灵魂在时空变迁中对自我完整性的执着守护。

在品读《春雨》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自己的乡愁体验。无论故乡处在何处,但那种通过特定自然现象触发乡愁的机制却是相通的。先生教会我们,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将个人体验升华为人类共通的 emotional language,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春雨》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面映照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明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