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读徐鲁散文《春天的南竹林》2

标签:
读书 |

春天的南竹林
江南三月,细密的雨声中,传递着温煦的杏花消息。这时候,应和着天边隐隐滚过的隆隆雷声,青青的楠竹林里,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
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默默积蓄,泥土下的幼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哦,这似乎已经不是在生长,分明更像飞翔。
张爱玲曾这样描述茶花:“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她写的是茶花的凋谢。而我想说的是,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同样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也许是传说故事本身的悲情,使我觉得这种竹子缺少一种清新和挺拔的朝气。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的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慈竹虽美,竹竿却过于纤细,只适宜栽植在窗前宅后,装点庭园居所。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又叫观音竹。但凤尾竹只喜欢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不耐强烈的阳光和风雪严寒,而且株丛密集、竹竿矮小,也只适宜充当低矮绿篱。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即老作家袁鹰散文里写到的“井冈翠竹”。然而,众多品种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要数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
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风采上,也许只有鄂南的楠竹,能与赣南的毛竹相媲美。
每年的清明和谷雨时节,是楠竹林里幼株茁壮、老竹吐翠的季节。这时候,走进生机勃发、绿意荡漾的楠竹林,抚摸着青青的、粗壮的竹竿上的新鲜粉霜,仰望着直指青天、高入云端的竹梢,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吞吐大荒,睥睨寒岁”,什么叫“不折不从,坚贞魁伟”,什么叫“天地与立,剑叶葳蕤”,什么叫“骨节凌云,寸心春晖”。
上个世纪70年代,诗人郭小川在鄂南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楠竹歌》。诗人喜爱楠竹,把楠竹比作南方的秀丽少女,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风采:“她的忠贞本性,世世代代不变易: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邪气。她永远保持的是——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诗人对楠竹的自然生命力,也了然于胸:“一株幼笋出生,半月升高十尺;一月长成大竹,几年就是战士。”这既是抒情,也是写实。楠竹的生长力,正是这么旺盛、这么迅猛。
如果拿一株楠竹与一棵树木相比,要长到同样的高度,树木需要60年的话,楠竹却只需要60天。因此,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青青的楠竹林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广袤大地上的青葱植被和自然物产,也是大地母亲赐予江南山乡的丰厚的经济资源。
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
江南多竹。竹子也是历代文人画师笔下尊崇的“四君子”之一。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深入研究了中国自然和人文科学史之后,甚至认为东亚文明乃“竹子文明”。而在鄂南,无论是绵延的山冈、起伏的丘陵,还是山雀子噪醒的湖畔、小河环绕的村落,最常见的就是蓬勃旺盛、青翠无边的楠竹林。
一片片楠竹林,和四季的风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发着药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临冬的苦荞一起,和一道道永远流淌不尽的山泉一起,和山乡人家飘不散的山歌与炊烟一起,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
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而且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读与评】
徐鲁先生的散文《春天的南竹林》充满诗意,通过对春天楠竹林爆笋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生命的蓬勃力量与江南竹文化的深厚底蕴。文章不仅在内容上富有感染力,其写作手法也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先生在描写楠竹林爆笋的景象时,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生命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幼笋破土而出的过程比作“鸡雏顶破蛋壳”“幼蝉冲破蝉蜕”,形象地表现了幼笋冲破束缚、奋力向上的生命姿态。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视觉冲击力,还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深刻的生命意义,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激动人心的瞬间。
此外,先生在描写楠竹的生长速度时,巧妙地将其与树木进行对比:“如果拿一株楠竹与一棵树木相比,要长到同样的高度,树木需要60年的话,楠竹却只需要60天。”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楠竹生长的迅猛,也进一步强化了楠竹所象征的生命力与坚韧精神。
2.
先生在描写楠竹林时,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上,而是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文章开篇即以江南三月的细雨、杏花、春雷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温煦而充满生机的氛围。随后,先生通过对楠竹林爆笋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
在描写楠竹的挺拔与坚韧时,先生引用了诗人郭小川的《楠竹歌》,将楠竹比作“南方的秀丽少女”,赋予了她“忠贞本性”和“蓬勃朝气”。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使楠竹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表达了先生对楠竹所象征的精神品质的赞美。通过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先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先生内心的情感波动。
3.
先生在文中不仅描写了楠竹林的自然景象,还通过对不同地区竹子的对比,展现了楠竹的独特魅力。他提到洞庭湖边的斑竹、四川的慈竹、云南的凤尾竹以及井冈山的毛竹,通过对这些竹子的描述,突出了楠竹的高大、茁壮和挺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楠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此外,先生还通过对楠竹在江南农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楠竹在江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竹椅、竹床到竹笠、扁担,再到建筑工地上的竹板、竹排,楠竹几乎渗透到了江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对楠竹实用价值的描写,不仅体现了楠竹的经济价值,也进一步深化了楠竹作为江南文化象征的意义。
4.
先生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他在描写楠竹林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短句,使文章充满了节奏感。例如,“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这种短句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也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描写楠竹的生长过程时,运用了“吞吐大荒,睥睨寒岁”“不折不从,坚贞魁伟”等富有古典韵味的词句,使文章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典雅的美感。这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
5.
先生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楠竹林爆笋景象的总结,揭示了自然生命的深刻哲理。他指出,楠竹的爆笋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哲理化思考,使文章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还有,先生通过“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这一细节,揭示了自然生命的成熟与辉煌。这种对生命成熟过程的描写,不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赋予了楠竹以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