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读萧红散文《又是春天》

标签:
读书 |

又是春天
太阳带来了暖意,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融成水了,江上用人支走的爬犁渐少起来。汽车更没有一辆在江上行走了。松花江失去了它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的了。又过几天,江冰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也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是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大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
然而它们是走的,幽游一般,也像有生命似的,看起来比人更快活。
那天在江边遇到一些朋友,于是大家同意去走江桥。我和郎华走得最快,松花江在脚下东流,铁轨在江空发啸,满江面的冰块,满天空的白云。走到尽头,那里并不是郊野,看不见绿绒绒的草地,看不见绿树,“塞外”的春来得这样迟啊!我们想吃酒,于是沿着土堤走下去,然而寻不到酒馆,江北完全是破落人家,用泥土盖成的房子,用柴草织成的短墙。
“怎么听不到鸡鸣?”
“要听鸡鸣做什么?”人们坐在土堤上揩着面孔,走得热了。
后来,我们去看一个战舰,那是一九二九年和苏俄作战时被打沉在江底的,名字是“利捷”。每个人用自己所有的思想来研究这战舰,但那完全是瞎说,有的说汽锅被打碎了才沉江的,有的说把驾船人打死才沉江的。一个洞又一个洞。这样的军舰使人感到残忍,正相同在街上遇见的在战场上丢了腿的人一样,他残废了,别人称他是个废人。
这个破战舰停在船坞里完全发霉了。
【读与评】
松花江的冰凌在春光中碎裂,发出瓷器相碰般的清脆声响。这声响里,藏着萧红女士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又是春天》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国春日的景象,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那些漂浮的冰块,既是自然的造物,也是萧红女士笔下生命的隐喻。它们看似脆弱,却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它们看似被动,却在江水中展现出自由的姿态。这种对生命状态的观察与思考,构成了萧红女士散文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一、流动的生命意象
在萧红女士的笔下,松花江的冰块不再是冰冷的自然物,而成为充满诗意的生命象征。“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这声响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冰块在江水中漂流,看似被动,实则主动;看似脆弱,实则坚韧。它们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进行一场生命的对话。
这种对生命状态的观察,体现了萧红女士独特的美学视角。她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观察自然,而是以平等的、共情的目光去感受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她的笔下,冰块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萧红女士通过冰块的意象,展现了她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每一个生命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都在与其他生命产生联系与碰撞。
二、废墟中的生命沉思
在江边的废墟中,萧红女士看到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破落的房屋、废弃的战舰,这些被时代遗弃的物件,在她的笔下获得了新的意义。"利捷"号战舰的残骸,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命顽强存在的证明。
萧红女士对战舰残骸的描写,充满了悲悯与思考。她看到了战争给生命带来的创伤,也看到了生命在创伤中的坚持。战舰虽然沉没,但它的故事仍在流传;房屋虽然破败,但生活的痕迹依然可见。
这种对废墟的观察,反映了萧红女士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在她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完整,而在于内在的坚持。即使是被遗弃的、被遗忘的,也依然值得被关注、被记录。
三、春天的生命启示
北国的春天来得迟缓,但终究会来。萧红女士在等待春天的过程中,展现了她对生命的期待与信念。她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也看到了生命的永恒。
在萧红女士的笔下,春天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象征。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生,代表着生命不断向前的力量。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依然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这种对春天的期待,体现了萧红女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她相信,只要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只要春天会来,就有重生的可能。这种信念,使她的文字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力量。
在《又是春天》中,萧红女士以她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她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都在与其他生命产生联系与碰撞。萧红女士的文字,就像松花江上的冰块,看似脆弱,却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看似被动,却始终在寻找自己的方向。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正是萧红女士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