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命活力的智慧——读黎燕散文《海天片羽之生命活力》

标签:
读书 |

海天片羽之生命活力
生存质量若何,与生命活力息息相关。一个人活力四射,生活就会五彩缤纷,风生水起,或低吟浅唱,或翩然起舞,生命自然多了质感与美感。
写作者的生命有活力,灵感才会不时光顾,抒写出的文字才会行云流水,如蓝湖水光潋滟,将日月、云彩、星辰的投影折射,柔情深种,风情万种。
生命活力与命运和处境息息相关,也与人的心态,是否静好安妥大有关系。
心烦意乱则是影响生命活力的主要心理患疾。
俗世里的我们,不能避免七情六欲丝丝缕缕地纠缠。俗人的我们,很难修炼到超凡脱俗,无欲无求,四大皆空的境地。
这种状况下,是否有必要提醒自己,很多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物质生活里,我们做不到说换房就换房,说办事情就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等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也做不到呼风化雨,想什么就来什么,要出人头地就有人助力上青云,要红透网络就一路飙升关注者云等而。
也许,老子的“无为”对我们做到心平气和,真地有用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是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将其转换成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可贵?获得挚爱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追求所爱,必定付出更多代价;过分追求所得,就会招致祸端。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见好就收,就不会遭遇逆转,如此,才会长久的心宁身安。
老子的教诲,犹如灯盏,引领我们珍惜生命,收放有度,知足安好。处乱不惊,有念不妄,每临大事有静气。若能抵达此境,外物、外力还能撼动心灵吗?想不自在,都不可能了。
如是,晴朗透亮的内心世界,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激发生命如春天早晨那样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天长日久地坚持散步,墨书,绘画,摄影,阅读,写作,旅游;喜欢美食与购物;对好的人事场景,有敏锐的发现与接收能力,有满心欢喜的热度和回馈;悲悯大度,对自己尤其是别人都不苛求,非要如何不可,而是报以一笑了之;赞美别人与尊重别人,发之于心,动之以情,等等。
这样的阳光心态,顺天应人的言行举止,暖意融融的磁场,会让一个人充满活力与亲和力。
似水如烟,无情的流光里,如果一个人生命元气尚可,还有活力,会使黄昏中的心境,呈现什么样的风景呢?
我喜欢世界级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作: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平台上的一片翅膀(《蒙德维的亚》)
这样的诗作,以飘逸灵动的情思,给暮色以希望与祝福。夜晚带着年轻的况味莅临,伫立屋顶平台那个人,飘飘思绪漫天飞翔,成为充满朝气夜晚的迷人风景。
这样的诗作,温情脉脉,清逸宁馨,给人以审美愉悦与精神陶冶。让我感到时间无情流逝,对于有活力的人而言,并不可怕。迅疾而去的流光,让人多了皱纹与白发,与此同时,也会让一些不负年华的人,增加智慧与魅力,弥散岁月沉香。
岁月老去,这一不可突围的定数之中,唯有云淡风轻,安之若素,以一种超然的豁达,看待自身能量逐渐衰微,感受夕阳晚照也有青春依然,不可言说的美与好。
如是,会让人在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自己的拥有,于反思重新启程中,让生命一次次转身升华,获得新生。
如是,这个日渐衰老的人,少年情怀并没有随之老去,天真与好奇还是那样生机盎然。动感的情思,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与年轻人自然而然融洽相处,甚至会成为莫逆知己,哪里会有代沟的隔阂?
这个人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阅历与修为,化为精神滋养,水到渠成地将悲悯、慈善、理解、包容在生活细节中呈现。无论走到哪里,上善若水的情怀,将一束束心之光由内而外发散,给周遭以温暖与明亮,给自己照亮前行之路。
暮色之中,这个人满身沧桑,内心却盛满了爱与暖,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无论阴晴冷暖,每一天都兴致勃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付出作为修行的本质需要,将耕耘作为活着的真实内容,将友善作为接人待物的定势使然。心怀憧憬,悠然自得地向着阳光前行。挺拔葱茏的人生之树,在时间之外迎风而笑。

【读与评】
黎燕女士的《海天片羽之生命活力》充满哲思与美感,通过对生命活力的探讨,她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热情。文章不仅从个人心态的角度出发,还结合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命活力的智慧。
生命活力与心态的关系
黎燕女士开篇即指出,生存质量与生命活力息息相关。一个人如果充满活力,生活便会多姿多彩,充满质感与美感。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她特别强调了写作者的生命活力,认为只有内心充满活力,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文字才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创造性工作,内心的平静与活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心烦意乱时,灵感往往会离我们远去,生活的色彩也会变得暗淡。
老子的智慧与现代社会
黎燕女士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特别是第四十四章的内容,提醒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现代社会,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往往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焦虑与不安。我们总是渴望更多: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然而,老子告诉我们,过分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知足常乐,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长久地保持心灵的宁静。
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压力所困扰,忘记了生活的本质。老子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安宁。当我们学会知足,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轻松与美好。
阳光心态与生命活力
文中,黎燕女士还提到了一种“阳光心态”,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好奇,善于发现美好,乐于与他人分享。这种心态不仅能让个人充满活力,还能感染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温暖的磁场。她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如散步、阅读、写作、旅游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活力。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无论是清晨的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一片星空,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力量。保持一颗好奇与感恩的心,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与坚韧。
暮色中的生命活力
文章的结尾,黎燕女士描绘了一个暮色中的生命景象:虽然岁月流逝,但内心的活力与热情依然不减。这个人虽然满身沧桑,但内心却充满了爱与温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期待。这种状态让我感到深深的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身体与精力的衰退,但只要内心充满活力,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色彩与意义。
黎燕女士通过博尔赫斯的诗作,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期待。夜晚虽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但对于有活力的人来说,夜晚也可以充满希望与祝福。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让我感到时间虽然无情,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活力,岁月的流逝并不可怕。
《海天片羽之生命活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活力的源泉与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不仅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是老子的“知足常乐”,还是黎燕女士提倡的“阳光心态”,都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与安宁的道路。我以为,面对充满压力与焦虑的景况,我们更需要学会珍惜当下,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活力。如黎燕女士所言,唯有云淡风轻,安之若素,才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