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然对都市文明的叩问——读从维熙散文《布谷夜啼》

标签:
读书 |

布谷夜啼
夏至刚过,深夜我听到了布谷啼鸣。妻子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因而不无惊异地询问我说:快到凌晨两点了,这是什么鸟在叫?我告诉她这是布谷鸟。布谷鸟学名叫杜鹃,古人称它为子规。古语中有子规啼血之说。其含意是说,这种鸟儿喜欢不停顿地高歌长鸣,直到耗尽它最后一滴血为止。该怎么说呢,听见这种鸟鸣特别是在午夜之后,常常勾起人的悲壮思绪,让人联想翩跹。妻子比较务实,没有文人的孟浪心态。她说那一定是养鸟的人,把鸟笼挂在了阳台上,又忘了喂食,所以它深夜叫个不停。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这种鸟儿是无法豢养的。中枢神经被这只布谷鸟的歌声激活之后,我的困倦一扫而光。在子夜更深,我兴致勃勃地对她讲开了布谷鸟的习性,由于这种鸟儿生性太野,养鸟人能养活八哥、鹦鹉、红靛、蓝靛、百灵、画眉,却没有一只鸟笼,能养活布谷鸟的。
那就是它在咱们附近树上搭窝筑巢了。她说,不然的话,怎么会没完没了地叫呢?
这种鸟儿没有自己的家园,它飞累了,总是靠别的鸟巢临时歇脚栖身。
我再次纠正她对大自然鸟类世界的无知,它也有情欲,它也求爱,它也生儿育女;可是它把鸟蛋,生在别的鸟巢之中,是靠其他鸟类为它孵化后代的。
可是它有一个任何鸟儿不能顶替的作用,它及时催农家夏播夏,我说得挺带劲,扭头一看,她已进入梦乡了。
我则再也无法入睡了。
因为在童年时日,我听惯了它的歌声。
对于它永不更改的四声旋律,有的农家将其听成赶快布谷;但也有农家将其歌声人性化了,说它唱的是光棍好苦。
我童年的家乡在燕山脚下,北边靠山,南边临水;山与水之间,长着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
大自然娇美多姿,各种鸟儿便飞临这片山水之间,搭窝筑巢引颈高歌。
布谷鸟是鸟类家族之一,它以永不变调的四声组合,反复地吟唱草木萌生、万物争荣的春天夏天。
在我的记忆里,布谷是一种黑灰色的鸟儿,尾部镶嵌着雪白的斑点,每当它飞掠过绿色的田野时,我的两只童眸一直追随着它,并模仿它的歌儿,高唱几声:赶快布谷光。
好苦。
这只属于绿色田野的鸟儿,何以会飞到北京城里来了,却一连几个夜晚反复吟唱不止呢?我走出屋子,站在阳台上寻觅这只布谷鸟的踪影。但它就像有意与我捉迷藏似的,目光所及之处的树丛,不但难以发现它的身影,连它的歌声也停止了;但是当我失意地回到床上,它便又放开它的歌喉,让我欲睡而不能。
第二天我特意到邻居家里,去请教一位养鸟老人。我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迭,地球上多少野生动物都失去了原有的野性,而变成了铁笼中玩偶;布谷也是飞禽家族中的一员,会不会也退化掉了它生命中的野性,在21世纪向时代举手投降了呢?那位养鸟的邻居,听完我的这番话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然后为我指点迷津道:你呀,天天坐在家里笔耕,大概不知道身外的天下事了。我建议你围着咱们楼群转转,看看增加了多少绿地,又种上了多少花草树木,那布谷鸟哪儿是因为迷路,是把咱们这块地方错当成农家田园,飞到这儿催咱们夏耕夏播来了!
在养鸟人老马的启迪下,我开始了环绕生活小区散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身穿黄色背心的环卫工人,在小区的马路两边栽种花草;沿团结湖路北行,朝阳公园的水波上,昔日常漂浮着脏兮兮的杂物,不知在哪个时辰已然变成一泓清波,特别刺激我眼球的是,还有几只野鸭在湖水中游弋。
之后,我像寻找失去的童年那般,寻找这个田园使者,但依然不见伊人倩影。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尽管楼群周围草木葱茏,毕竟这儿不是乡野,那街市上闪亮的灯火,那偶然鸣笛的警车,都能让这娇小的鸟儿惊魂。京城的白天,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那小小的生命就更望而生畏了。也许有一天,当北京覆盖在浓浓绿色的怀抱时,我会看见它穿梭于京城上空的身影。那时它的歌声,可以解读为:绿色京都我来落户。

【读与评】
深夜的北京城,一声布谷鸟的啼鸣划破夜空,唤醒了从维熙先生沉睡的记忆。这声啼鸣,是来自乡野的呼唤,是自然对都市文明的叩问,更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田园牧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这声啼鸣显得如此突兀,却又如此珍贵。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自然最本真的联系?布谷鸟的夜啼,恰似一曲凄美的挽歌,唱出了都市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永恒矛盾。
一、都市中的自然回响
布谷鸟的啼鸣在深夜的北京城中显得格外清晰。这种本应在乡野间回荡的声音,如今却在都市的夜空下响起,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将其作为全文的引子,带领读者进入对自然与文明的深度思考。
布谷鸟的叫声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子规啼血”的典故赋予了这种鸟鸣悲壮的色彩,而“光棍好苦”的民间解读则展现了农耕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的诗意想象。这些文化符号在都市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先生对布谷鸟习性的细致描述,不仅展现了其丰富的自然知识,更折射出一种深沉的生态关怀。布谷鸟不筑巢、不育雏的独特习性,在都市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反差恰恰凸显了现代文明的异化特征。
二、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先生童年记忆中的布谷鸟,是燕山脚下田园生活的象征。那时的布谷鸟叫声与田野、山峦、河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自然图景。这种记忆中的田园意象,与眼前的都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唤起了人们对逝去自然的怀念。
在都市环境中寻找布谷鸟的过程,成为了一次精神寻根之旅。先生在楼群间徘徊,在公园里寻觅,这种执着不仅是对一只鸟的追寻,更是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求索。布谷鸟的若隐若现,恰似现代人与自然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都市绿化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虽然城市中增加了绿地,种植了花草树木,但这种人为的“自然”与真正的生态系统仍有本质区别。布谷鸟的误入,既是对城市绿化的肯定,也是对人工自然局限性的揭示。
三、文明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布谷鸟的啼鸣引发了先生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似乎已经征服了自然,但这种征服的代价是什么?布谷鸟的叫声提醒我们,文明的发展不应以割裂与自然的联系为代价。
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高楼大厦取代了田野,柏油路面覆盖了土地,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地表景观,也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布谷鸟的困境,正是所有野生动物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为野生动物保留生存空间。这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布谷鸟的夜啼,是自然对都市文明的温柔提醒。在这声音中,我们听到了过去的回响,看到了现在的困境,也预见了未来的可能。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我们需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让布谷鸟的啼鸣不再成为都市中的孤音,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乐章。这或许就是这篇散文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