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不由己和处美不惊——读张晓风散文《不知有花》

(2025-02-28 05:38:58)
标签:

读书

                                  心不由己和处美不惊——读张晓风散文《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张晓风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小客家山村,走过紫苏茂生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由于她并不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他们作物的花,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转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

  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的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地的一部分,山林地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可以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那位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心不由己和处美不惊——读张晓风散文《不知有花》



  【读与评】

张晓风女士的散文《不知有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哲理的情景:满山遍野的桐花盛开,美得令人窒息,然而,生活在其中的山村妇人却对这些花视而不见。她的一句“哪有花?”让张女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文章开篇,张女士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五月桐花盛开的壮丽景象:“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透露出一丝微红,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盛大演出。然而,当张女士与朋友陶醉于这片花海时,山村妇人的一句“哪有花?”却让他们愕然。妇人每天在这片山林中劳作,桐花对她而言,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算不上“花”。她与桐花的关系,正如张女士所言:“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这种“相亲相融而不相知”的状态,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常常对身边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那位妇人,她每天与桐花相伴,却不再为它们的美所动容。这种“处美不惊”的态度,或许正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习惯了身边的美好,反而失去了对美的感知能力。

文中,张女士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这句话禁让我陷入了沉思。那些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许才是真正拥有美的人。因为他们与美融为一体,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刻意去欣赏或赞美。而与此相对的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往往会对美产生强烈的反应。就像张女士和朋友,看到满山的桐花时,忍不住为之惊叹、陶醉。然而,这种对美的强烈反应,恰恰暴露了我们与美的距离。我们是美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就如张女士所说,那位山村妇人和老尼姑,她们与美相亲相融,却不相知,这种状态真是让人感到“嫉妒”。

我理解,这种“嫉妒”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羡慕。张女士羡慕那些能够与美和谐共处、不为美所动的人,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美的表象,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生活境界。而我们这些“局外人”,往往会被美的表象所迷惑,陷入“心不由己”的状态。

对此,张女士通过对比山村妇人和老尼姑的态度,揭示了“心不由己”与“处美不惊”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我们这些“局外人”往往会对美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甚至为之陶醉、流连忘返。然而,这种“心不由己”的状态,恰恰暴露了我们与美的距离。我们是美的过客,而不是主人。而那些与美和谐共处的人,如山村妇人和老尼姑,她们已经超越了美的表象,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生活境界。她们不为美所动,反而成为了美的主人。这种“处美不惊”的态度,正是张女士所羡慕的。

然而,张女士也承认,自己无法做到“处美不惊”。她会为美所动,会心不由己,会流连忘返。她终究是一个“俗人”。这种自我反思,让我感到共鸣。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无法做到“处美不惊”。我们会为美所动,会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到惊喜和感动。这种“心不由己”的状态,虽然让我们与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在文章的结尾,张女士提到了“忘”与“平常心”的概念。她认为,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困惑,往往源于我们对美的执着和追求。我们总是想要抓住美,想要拥有美,却忽略了美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学会“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美好,才能真正与美和谐共处。

这种“忘”与“平常心”的态度,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在《堂·吉诃德》中的感悟:“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执着的骑士,他为了追求理想,不惜与风车战斗。然而,当他走到人生的尽头时,他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生活不是一场幻想,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天。只有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读张女士的《不知有花》,我领悟,生活中的美不仅仅存在于那些令人惊叹的瞬间,更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只有当我们学会“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