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先生《雪》的意韵美——读鲁迅散文《雪》3

(2025-01-10 05:17:22)
标签:

读书

感悟先生《雪》的意韵美——读鲁迅散文《雪》3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感悟先生《雪》的意韵美——读鲁迅散文《雪》3



【读与评】

《雪》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本文不用奇崛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先生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雪景与人工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写到“孤独的雪,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每当品读这篇美文时,我总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心中似乎有片片雪花在飞舞,耳边萦绕着雪精灵的美妙的声音。先生以生花妙笔,描绘了“江南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当时,先生战斗在帝国主义羽 下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先生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先生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先生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雪》是一部景物清新,格调明丽而又寓意深远的作品。先生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雪》这篇散文写于北京,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先生是五四斗争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先生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 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先生也有了一些苦闷和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先生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先生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从先生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他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先生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先生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先生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和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先生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炼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

先生在文中运用十分切贴而又富于联想启示的比喻,增强了全文的形象性和鲜明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意境。如文中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江南的雪,极写其滋润、洁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无比的青春活力。用“紫芽姜一般”来比孩子们玩雪时被冻得通红的小手儿,既表现出那一双小手的细嫩状态,又使人们联想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莫大兴趣。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那生光、闪烁、弥漫太空的“雨的精魂”,除渲染朔雪那种“蓬勃地奋飞”、升腾的磅礴气势外,还使人联想到它对于黑暗现实反抗与搏击的巨大战斗力。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极精细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仅使两种雪的特征都给人们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点的基础,赞美朔雪的长处,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辩力量。比喻、对照手法的妙用,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再次,善于驾驭抒情文字,也是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先生不是以哲理性的议论性文字来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诗的形象间接地抒发情怀。这样,读者就只能在诗的形象所激动起思想情绪时,才能与先生发生共鸣。

先生还善于把语言的色彩变化和音乐旋律,与自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二者的相适应,则最易于激动读者的思想情绪。江南的雪景中隐约着青春的讯息,因此,对她的描写,是突出诗的形象的奇丽绚烂;在那美艳之至的场景中,蜜蜂的叫声,儿童的嘻笑,仿佛是奏着极其和谐动听的春乐曲。朔雪象征真的猛士们的战斗精神,对她的描写,则突出诗的形象的恢宏峭拔;而在“蓬勃地奋飞”的场景中,“雨的精魂”们显示出“灿烂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的战斗雄姿。孩子们嘻弄雪罗汉,是先生对同志和人民弱点的热情的批评,因而在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访雪罗汉,嘻戏和抛弃雪罗汉,写雪罗汉的不幸结局的文字,则又是颇具挚切同情的幽默情调。其语言的色彩感和音乐性,加强了文章的形象的鲜明性和情感荡漾的音乐美,从而也深化了意境。

最后,要提及的是先生采取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隐晦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志趣意绪,表现文章的主题,而使这篇散文意境新奇而又幽远,余味无穷。我以为,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