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陈、议理、寄情——读高深散文《北方的雪》

(2025-01-02 05:28:38)
标签:

读书

           直陈、议理、寄情——读高深散文《北方的雪》


北方的雪/高深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地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毛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

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或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来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身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载于199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直陈、议理、寄情——读高深散文《北方的雪》


【读与评】

高深先生《北方的雪》是一篇赋体散文,名曰文斌。

赋,通“敷”,意为陈述。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主要表现手法。梁人钟嵘在《诗品·序》中说:“直书其事,寓意写物,赋也。”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其者也。”作为两汉时极为盛行的一种文学体制,它还具有“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辞海》1438页)。

直陈,是赋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别于散文诗的标志。《北方的雪》运用“直书”和“敷陈”的手法,写出了“雪”从下到融化的整个“生命过程,除开头外,其余七节文字长短相当,各自独立成章,乱采纷呈,或诗意组合,或惊警精辟,既具诗的韵节感,又有散文交待来龙去脉的品性。文章以古老的文种表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智慧,展现了北方冬天的优美画卷,闪烁着社会和人生的哲理之光,寄托了生命意义的思考。

写雪,是北方冬天一幅优美的画面,长白山上的积雪如梦如幻,以“梦字作比,是奇想,一下子就写出了千年沉睡、万年长白的特征。兴安岭大森林的雪以“梨花指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仿佛听到古人那悠悠远去的吟哦。南方人心目中的雪是定型的、是夸张的,甚至是荒诞的美,以“传说”和“神话”来概括,虚写胜于实描,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以诗意形象化的生活语言“镜子”、“大头巾”描绘出小河和橡树林的形象,透露出北方女性的生活情趣。鸟儿飞了,猎人走了,冬天的北方是寂寞的、寒冷的。“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这是北方大地冬的诗行?还是生态意识的泪滴?还是描写未完的省略号?

议雪,是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它体现了文章的思想力度,增加了阅读的凝重感,克服了“但用赋体,恒患意浮”的缺陷。文章以唯物辩证法中的三个命题评析雪的是非功过。一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雪的错误就在于愿望和效果不统一,好人也难免犯错误。二是矛盾转化规律(相反相成),雪的缺点在于它出身至纯至洁,最容易受到污染。“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是太史公司马迁的人生感慨,正巧,他讲出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人类社会的进步,愚昧让位给文明,专制让位给民主,迷信让位给科学,无不是矛盾转化的结果。三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雪的品行缺陷就在于它诚实中充满欺骗。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强调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寄情,是文章的题旨所在。“寓言写物”是赋的又一品格。《北方的雪》也是一篇喻体散文,写“雪”就是为了写“人”,全文寄托着先生对人的思考人的分析和对人的评价。对于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奉献者,尽管他的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也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苍蝇毕竟是苍蝇,战士毕竟是战士。”(鲁迅语)这就是结论,这就是《北方的雪》这篇散文的题旨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