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能制造第二个诺亚方舟呢?——读毕淑敏散文《旷野与城市》

标签:
读书 |

旷野与城市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廓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读与评】
毕淑敏女士是一位写作风格细腻、清新、朴实而富有哲理的女作家。这篇《旷野与城市》写出了舒缓宁静的旷野与激烈喧嚣不已的城市差别,抒发了毕淑敏女士对旷野的情感,提倡不应忽视我们认为“乡下”的旷野。“城市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生活在这个高科技的城市里的我们或多或少的对“乡下人”有所忽视。的确,他们可能不会用电脑,不知道PSP是什么,夏天吹不了空调,冬天开不了取暖器,但是他们质朴善良。我们“城里人”的幸福生活也靠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有人说,
毕淑敏女士说,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乡村”,而是“旷野”。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很赞成她的这种说法,她还说,“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真是戳到目前人类与环境面临问题的痛处。洪涝,干旱,沙尘,瘟疫,暖球……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报道难道还没刺痛“伟大”人类的神经吗?亿万万同胞们若还不警醒,人类的出路将在哪里?
谁又能制造第二个诺亚方舟呢?——这就是毕淑敏女士《旷野与城市》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