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读梁实秋散文《不亦快哉》

标签:
读书 |


不亦快哉/梁实秋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
其一、晨光熹微之际,人牵犬,(或犬牵人)徐步红砖道上,呼吸新鲜空气,纵犬奔驰,任其在电线杆上或新栽树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红砖上排出一滩狗屎以为点缀。庄子曰:道在屎溺。大道无所不在,不简秽贱,当然人犬亦应无所差别。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轻,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门以内之环境清洁,不亦快哉!
其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干,忽见路边有卖甘蔗者,急忙买得两根,一手挥舞,一手持就口边,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随走随嚼,旁若无人,蔗渣随嚼随吐。人生贵适意,兼可为“你丢我捡”者制造工作机会,潇洒自如,不亦快哉!
其一、早起,穿着有条纹的睡衣裤,趿着凉鞋,抱红泥小火炉置街门外,手持破蒲扇,对着火炉徐徐扇之,俄而浓烟上腾,火星四射,直到天地絪缊,一片模糊。烟火中人,谁能不事炊爨?这是表示国泰民安,有米下锅,不亦快哉!
其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车回府。车进巷口距家门尚有三五十码之处,任司机狂按喇叭,其声鸣鸣然,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急,门房里有人竖着耳朵等候这听惯了的喇叭声已久,于是在车刚刚开到之际,两扇黑漆大铁门呀然而开,然后又訇的一声关闭。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邻矍然惊醒,翻个身再也不能入睡,只好瞪着大眼等待天明。轻而易举的执行了鸡司晨的职务,不亦快哉!
其一、放学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伙伴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尚不足以畅叙幽情,忽见左右住宅门前都装有电铃,铃虽设而常不响,岂不形同虚设,于是举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个纽上按戳一下。随后,就有人仓皇应门,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厉声叱问,有人伸颈探问而瞠目结舌。躲在暗处把这些现象尽收眼底,略施小技,无伤大雅,不亦快哉!
其一、隔着墙头看见人家院内有葡萄架,结实累累,虽然不及“草龙珠”那样圆,“马乳”那样长,“水晶”那样白,看着纵不流涎三尺,亦觉手痒。爬上墙头,用竹竿横扫之,狼藉满地,损人而不利己,索兴呼朋引类乘昏夜越墙而入,放心大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饱餐一顿。松鼠偷葡萄,何须问主人,不亦快哉!
其一、通衢大道,十字路口,不许人行。行人必须上天桥,下地道,岂有此理!豪杰之士不理会这一套,直入虎口,左躲右闪,居然波罗蜜多达彼岸,回头一看天桥上黑压压的人群犹在蠕动,路边的警察戟指大骂,暴躁如雷,而无可奈我何。这时节颔首示意,报以微笑,扬长而去,不亦快哉!
其一,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有一人,极廉介,一日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作官的人迂腐若是,岂不可嗤!衙门机关皆有公用之信纸信封,任人领用,便中抓起一叠塞入公事包里,带回家去,可供写私信、发请柬、寄谢帖之用,顺手牵羊,取不伤廉,不亦快哉!
其一、逛书肆,看书展,琳琅满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拥挤看守者穷于肆应之际,纳书入怀,携归细赏,虽蒙贼名,不失为雅,不亦快哉!
其一、电话铃响,错误常居什之二三,且常于高枕而眠之时发生,而其人声势汹汹,了无歉意,可恼可恼。在临睡之前或任何不欲遭受干扰的时间,把电话机翻转过来,打开底部,略做手脚,使铃变得喑哑。如是则电话可以随时打出去,而外面无法随时打进来,主动操之于我,不亦快哉!
其一、生儿育女,成凤成龙,由大学卒业,而漂洋过海,而学业有成,而落户定居,而缔结良缘。从此螽斯衍庆,大事已毕,允宜在报端大刊广告,红色套印,敬告诸亲友,兼令天下人闻知,光耀门楣,不亦快哉!

【读与评】
我读过金圣叹的《不亦快哉》,让人顿有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一种超凡于世俗的幽默感,这就是大家的心境,与世无争,执着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快乐就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有心,快乐何止这三十三不亦快哉。
梁实秋先生亦作《不亦快哉》,然先生没有模仿金圣叹的自我暴露,而是继承、发展了他的自我调侃。自我调侃,是一种以“丑”为美。关键是要掌握一种分寸感:既不能太温,又不能太火,不管多煞风景的事,不能有伤大雅,不能给人品质恶劣的感觉。有人提出,在《不亦快哉》中先生发表的语言类似孩子气,幽默而又有些深沉,参不透,弄不懂先生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我以为,只要细细品读,就能领悟,先生在表达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包括对待人生得失、亲朋情感、生活格调应该是怎样的。通过看似随意孩子气的表述方式,透露出了先生整体豁达的人生观及知识分子清高,追求高洁的理想境界人生。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先生亦作“不亦快哉”,率性痴顽之态跃然纸上,看罢让人大呼畅快过瘾。人生贵适意,文人情怀,令人敬佩。
我们都知道,先生是现代的散文大家,他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适闲小品”而闻名于世。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先生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悲怜,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我有这个感觉,读先生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他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他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去细细体会、咀嚼,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皆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我读过中国近现代文学不少大师的作品,觉得先生的散文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所以,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现代文坛的其他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先生与他们相比较,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他的散文是如此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
先生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时而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他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许多人来说,再读先生的散文仍感到如此的亲切,这可能正是先生散文在多年后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了。说到这里,我觉得还有一点要强调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个人的观点,因为时势的原因,先生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先生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先生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中国文坛一位重量级的贤人说过,“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是啊,想了许多,想到先生曾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作文的三个阶段)。我以为,也许正是先生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他隽永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