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静涵养,心境服人——读贾平凹散文《静虚村记》2

(2024-06-17 05:06:20)
      虚静涵养,心境服人——读贾平凹散文《静虚村记》2


静虚村记/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虽然不敢说我的槐树上有三个喜鹊窠、四个喜鹊窠,但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却出奇地有了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案,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鸡年八月,我在此村为此村记下此文,复写两份,一份加进我正在修订的村史前边,作为序,一份则附在我的文集之后,却算是跋了。 


                                虚静涵养,心境服人——读贾平凹散文《静虚村记》2


【读与评】

《静虚村记》是贾平凹先生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本名方新村。先生租住了其中的两间土屋,外间做饭、里间住人,是他们一家人当时的

先生在方新村居住了一年半时间。他将方新村改名为静虚村,是有他的理由的。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思想艺术境界更高层次的成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荀子·解蔽》篇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不以所已藏害将所受,谓之虚。”“不以梦剧乱智,谓之静。老子和荀子所讲的虚静,是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广采博纳,要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个全方位的把握。这用来指导艺术创作,就是要创作者不追逐潮流,不赶风头,而要有自己的艺术前进步伐。《文心雕龙·神思》里讲: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也旨在告诉人们能把生活修养成艺术。先生认为作到神行于虚,才能不滞于物;心静才能站得高看得清,胸有全概,犹如站在太空看地球。于是面对都市的繁杂,他更渴望回归到一种虚静当中去。在文章的开头,把这种渴望交代的一清二楚,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一开始,就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在里面,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这是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之一。

接下来,先生就开始转移到交代静虚村的事件上来。交代完毕之后,他又重新强调了内心的渴望,这时候,他是借用友人之口来的。此时,他的观点已经杂糅进了自己对静虚村的感情色彩来,夸这个村子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是一件出土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紧跟着的就是先生对整个村子的白描,从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他用他特有的句式和词语,完成对静虚村的介绍。介绍完村民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来。他是这样写的,端了碗出来,却不蹲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浑然天成的过渡,轻松地述说之后,就又轻松地过渡回去,让读者在文章中感受到先生自己的存在和呼吸。介绍完花后,就开始写树。总归有点最绝妙的,于是先生开始写巷中的井。在这一切都写完后,他又着墨于静虚村的生活,首先是写自己,再是写自己与村中人的交往。文章的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以及脉络之间的起伏呼应都臻于完美。合理的文章布局和起伏呼应,是能很好地集中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读者在其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轻重,看到层次。美学家朱光潜说: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行,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层次分明,轻重得当,这是这篇散文的又一艺术魅力。

在《静虚村记》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最突出的闪光点就是心境的平和。这里所讲的心境平和是撇开静虚之后的平和。不是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潜移默化到了先生的自身心灵和日常行为当中的平和。在吃井水时,他说那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这是一种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种了菜,新鲜的就自己吃掉,逊色些的就喂鸡。这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来得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台阶下的蛐蛐声,在先生看来不是聒噪,反而是一种说不尽的乐趣。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场掏高价购买了。先生把原本应该觉得厌烦的蛐蛐声转换成一种诗意的描写,真实再现出一种场景的现场感来,在平和之中,又平添几分文学味。

在村里人谈天说地完毕之后,先生一个人回家捻灯正坐,在黑夜下,记录下一段文字。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现出先生的勤奋来,更向读者展示了他能耐得住寂寞。台湾作家余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耐寂寞,就不能成作家。有资料显示,先生在静虚村的日子里,佳作迭出短篇集《早晨的歌》、短篇小说《山镇夜店》、短篇小说《清官》以及散文《月迹》先后获省级以及省级以上大奖。1984年,先生就被评为专业作家。

在静虚村,先生的创作也开始了一个飞跃,从最初的闪烁着童稚的光亮的文风向思索的目光转变。视野开始扩大,开始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面,人生的欢乐、美和爱。有了成年人般的复杂与沉思。

先生细细咀嚼静虚村中的韵味,进一步从中升腾起来,进入空灵澄美的境界。通过其中先生意蕴的具象表达,达到了对世间万有的生命活力的歌颂的效果。村舍、巷道、村民、槐树、井水、劳动成为他的主要表现对象,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在他的审美里带有无尽的美感,给他的生命探寻提供了无边的领地,所有的事物在他笔下也个个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它们都与人的世界交织,成为有灵性、有诗意的生命,他从中获得的仍旧是生命感悟,是无所阈限的天地,是一种生命情怀的对象化,他的才智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